太阳底下无新事,智能手机市场也无“新机”。近两个月,虽然手机圈发布会连连撞车,热闹非凡,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不同手机品牌推出的新机型在外观、做工、规格和功能上几乎大同小异,越来越缺乏明显的辨识度。尤其硬件上的创新已进入天花板。双摄、全面屏几乎已经成主流机型的标配,产品性能上,清一色的高通骁龙 CPU处理器,6GB RAM作为标配,快充、防水……同时,各个厂商快速的产品迭代使得性能对于智能手机的价值影响越来越弱,而目前多数厂商所标榜的新技术最多只是功能升级。
当市场进入“囚徒困境”后,就会倒逼主流厂商放出创新与颠覆的大招,对贴身肉搏的市场形成洗牌效应。如今离这一临界点已经越来越近了。所有人都在寻找下一个风口,它会在哪?
让我们回归到智能手机技术原点。从智能化终端诞生的那一刻起,人们就在思考怎么样让机器能够更懂人类的想法和情绪,让人机交互能够更加自然、更加直接。因此,如何让人体实现对智能手机更智慧、更智能地操控和交互,成为智能手机创新的重要方向。
事实上,业内也在不停地探索更多可能。
例如目前技术成熟的指纹识别、今年流行的人脸识别以及国美等手机厂商都曾尝试的虹膜识别,狭义上讲它们是生物识别技术,但从更高维度的广义上看,这些都是通过人体感官实现对设备的指令发出,是感官操控的初级形式。
除了基础的生物识别功能外,谷歌也曾尝试在之前的Google Glass中加入眨眼的操作动作,前两年三星推出的Galaxy S4搭载了“眼球翻页”功能。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目前最热的莫过于语音识别,日前,苹果、谷歌、百度等国内外科技巨头都在进行语音技术的探索。
感官控制作为人机交互的一种方式给智能手机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以人脸识别为例,此前苹果X和人脸识别手机国美S1上市后,大家讨论的重点仍聚焦在它的安全性。但是当人工智能在手机上真正成熟,人脸识别的意义将远远大于安全本身,例如说,比方说手机可以识别你的面部表情,知晓你当下的情绪,以做出更适合你当下的指令判断。
这应该诸多厂商布局人工智能和感官操控的意义所在。仍以上文提到的新晋手机品牌国美为例,2017年开始进入手机市丑,国美手机一直以生物识别技术作为主打。4月份发布了主打虹膜识别K1,7月份又推出人脸识别手机S1别。据媒体最新消息,12月底国美还将发布一款新机U7,业内人士爆料,该机将继续搭载虹膜识别,且定价很可能是千元机。至于是否还会延用S1的指纹和人脸识别,则需要等发布后才能揭晓。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国美新机搭载虹膜并继续沿用指纹和人脸识别,可能会成为首个三重生物识别手机。
在目前创新胶着的智能手机市场,直接从手机的生物识别切入,加大和感官控制相关技术与功能的研发,这可能将成为国美等新晋品牌们弯道超车的机会。
或许用不了几年,你的手机再也不用手。一个简单的眼部动作,就可以让手机自动扫描你的眼球,打开想要的文件。一个面部表情,手机就可以知道你想听的音乐并自动开启,一句简单的语音指令就能让语音自动发出,到达到你想传递的人……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