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客服
使用财视扫码登陆 中金二维码

下次自动登录

登录
忘记密码?立即注册

其它账号登录:新浪QQ微信

手机网
首页>>行业>>商业>>  正文
精华推荐 财经号
博客 热门话题 直播

5月24日利好及其影响个股调整延续的机会更大些

存量资金仍在市场博弈 黄智华:等待“财星”降临

弈樊说:回首惊天实施买入 陌上纤虹:大利好来了

仍然需要关注3478的得失 周末两大重磅影响大盘

幽兰:5月24日淘金早参 5月24日擒牛姐盘前观点

5月24日周二早间市场信息 股风:龙头归来不看股

天赢居:继续回调继续入 哪些板块能成为新龙头?

  • 又一长租公寓爆雷!黄金疯涨,“中国大妈”解套了?
  • 2019年那些翻车的首富们超强台风“利奇马”逼近
  • 全球股市重挫,黄金抢占C位警惕,又一白马股"凉了"
  • 中国单身成年人口超2亿在朋友圈骂人被罚1000元
  • 人民币"破7",央行紧急声明亚洲“整容王国”套路多深
  • 教授建议降低法定婚龄一夜暴富的“锦鲤”女孩咋样了
  • 徐小明 天赢居 寒江钓客 洛阳上官 幽兰行天下
  • 老孙头谈股 秦国安 龍哥论市 蒋律 股海潜蛟
  • 山东虎子 牛家庄 孔明看市 A炼金师 先知窝窝
  • 灵枝 旗帜先明 短线高手 牛传千股 龙头1988
  • 鸿牛 短线王 律动天成 海西一狼 五域论湛
  • 狗蛋 李博文 波段龙一 股市猎枪 涨停板老黄
  • MORE图说财经

    博物馆未来会变成什么样?

    2021-05-24 11:06:4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已入驻财经号 作者:佚名
    分享到
    关注中金在线: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中金在线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在“到博物馆去”成为中国社会新风尚的今天,我们不禁要问,未来的博物馆是什么样?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面向未来,博物馆如何应对社会、经济、环境等多重挑战,及时调整完善自身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需要开启新思考,探索新模式,提出新方案。

      5月18日,在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的主题论坛上,来自学界、业界和产业界的人士从不同角度谈了各自对未来博物馆发展的畅想。

      有地域特色文化的博物馆建筑

      近年来,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博物馆建设也进入高速发展期,各地涌现出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博物馆,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

      “博物馆与其他类型的公共建筑相比,还有文化建筑的属性,应该有比较丰富的地域文化特点,但现在的问题是各地博物馆都以历史题材或者地方文化题材做造型或者找说法,忽略了从环境、空间场所去叙述文化主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学家崔愷说。

      建筑的失语只能靠展陈说话。很多博物馆因为展陈的套路性,缺乏创新和空间的配合,所以无法给人留下清晰印象,“可能学到了历史知识,但文化精神没有获得相应提升。”崔愷指出,“博物馆设计应尽快走出唯造型、找说法的老路,让建筑空间感染力得到加强,让建筑展示出应有的价值。”

      2009年崔愷提出了“本土设计”的想法,把建筑和地域环境更好地融合。这些年这些想法也在博物馆设计中屡屡被应用。他正在启动山西忻州长城博物馆项目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博物馆选址比较复杂,不在长城遗址边,在忻州老城历史城区的边上。一边是刚刚修复好的忻州老城墙,另一边是住宅小区,博物馆的选址用地就在小区旁边,形状复杂,但崔愷认为很有特点,有西部黄土高原的某一种空间逻辑,一边高、一边低。“在设计当中,我们利用长城军事防御设施的基本逻辑和它的堑沟空间特点,把长城文化引入到现代城市中,在博物馆主馆旁边有很多嵌入到黄土中的廊道,形成一个以长城烽火台文化为主题的系列城市空间,通过复杂的建筑手段创造城市的体验空间,使博物馆和历史古城、未来城市开放的街区形成互动联系。”

      “博物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场所,不仅可以学习历史知识,而且可以思考未来,因此,特别需要博物馆的建筑能够打动人,能够建立一种新的体验,精神上得到升华。”崔愷说。

      无边界思维的博物馆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也改变了博物馆展陈模式。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1年世界博物馆报告》,2020年世界各博物馆平均闭馆155天,参观人数同比下降约70%,大约15%的博物馆将永久性关闭。中国博物馆平均闭馆约30天。

      闭馆给博物馆自身业务工作和长期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为应对挑战,博物馆必须寻求新方法开创新局面,苏州博物馆馆长陈瑞近提出了打造“无边界博物馆”。

      “无边界”就是打破原来博物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对资源进行重构和组合,通过思维的跨越和创新,使博物馆能适应当今社会、自然和生活的需求。

      陈瑞近认为,博物馆现在越来越强调其社会角色和职能,重视人与博物馆之间的联系,从“以物为主”到“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步得到大家共识。“博物馆将原本集中在馆内的公共文化资源与不同空间维度的载体、技术相结合,全面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进行文化传播。”

      这几年,博物馆的公共服务功能在不断拓展。从线下看,广东省、四川省等都陆续推出了流动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建成了流动数字博物馆,从线上看,一些博物馆把本馆的文物资源公布在其网站上,一些博物馆在做各种各样的虚拟展览、线上展览。

      陈瑞近认为,博物馆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阶段,其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可替代,博物馆可以用自身资源主动投入到城市生活和建设中,通过“文化+金融”、“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等合作拓展资源展示和利用空间。

      长沙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在地铁里开设专列,广东省博物馆在机场建了几个不同的体验馆,包括文创体验馆。苏州博物馆2020年4月在上海新世纪商场推出了一个展览,24天的展览,观众人数达10万人,整个商场的销售额增加5%。商场出租的房租上涨了7%。“这是没有一件文物,但把展览、社会教育和文创结合在一起的展览,是适合年轻人体验的文化产品,是可复制的。”陈瑞近说。

          除此之外,苏州博物馆与工商银行成立了主题银行,已经签约在全国大型连锁酒店、连锁书店合作推出主题酒店、主题书店。当博物馆服务对象无限拓展,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舞台无限延展,博物馆的概念也可以扩展到更宽泛的语境中加以应用。“以博物馆建设的理念来考量一个社区、一个村落、一个城市更大空间的整体规划和打造,能够为社会建设带来新的灵感。”陈瑞近说。

      目前,全国各地正在打造博物馆之城建设。陈瑞近认为,博物馆之城的建设不仅仅是城市有多少个博物馆,更重要的是博物馆如何高质量发展。

      陈瑞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把苏州古城变成一个博物馆。2500年的历史给苏州留下了厚重的历史,但很多街巷里的名人故居却并不被大众所了解。目前苏州博物馆正在与某平台合作打造可以听见的古建筑,“你经过这些古建筑的时候,就会告诉你这里曾经住过某个名人以及他的生活。或者在某个角落打造小而精巧的博物馆驿站,分布在古城里。”陈瑞近特别强调,要保护古城更要保护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把古城灵魂保护下来,这也是无边界的博物馆。

      “博物馆有形的边界也好、无形边界也好,无边界博物馆强调的是思维的无边界。”陈瑞近说。

      打破产业分类 实现文旅商结合的博物馆

      每个博物馆都有大量藏品,真正能够和所有人见面的藏品其实只是一部分,大量的藏品在库房里。有了5G、VI/AI、视频语音等技术,这些问题都可以化解。“文物数据化,解决了长期深藏在库房里的文物无法展示的难题,为文物的活化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齐东方说。

      齐东方曾经想策划的一个展览,把不同朝代与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怀古》相关的书法、绘画和器物等文物整合在一起,做一个线下展览,但却难以实现。“很多藏品收藏在不同的博物馆,光保险费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还有一些是在私人收藏里,实现难度很大。”齐东方说。有了技术,这个展览就可以在线上实现了。

      “未来只要拥有足够多的文物数据化信息,就可以做成一个在线的博物馆平台。博物馆与互联网的结合让一切成为可能,展览可以实现网络化、远程化。”

      齐东方十年前曾在瓜州参加过一个体育赛事活动,“这个体育赛事起点设在瓜州,叫‘玄奘之路’。大家参加比赛的时候,一定会去莫高窟,去榆林窟,到榆林窟可以看到玄奘取经图壁画。后来这个赛事很成功,赞助单位很多,当地政府、博物馆都参与,这不是两全其美,是多全其美的事情。”齐东方说。

      齐东方认为,这几年是博物馆发展最好的时候,但也快到了瓶颈期。特别是新技术出现以后,人们可以不走进博物馆,那博物馆未来如何发展?博物馆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可以创造需求。怎么做?齐东方建议,博物馆必须要和其他领域结合,打破产业分类,实现文、旅、商结合,给人们带来美好、健康的新生活。(中国经济网记者 成琪)

    热门搜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