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赛事经济备受关注。在9月10至14日在京举办的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上,以“赛事名城·链动全球”为主题的体育服务专题展区专设了体育赛事服务区,汇聚了TEAM CHINA 中国国家队、亚匹联国际匹克球赛事、腾讯电竞FIBA 3V3 篮球、铁人科训、飓风集团德安赛车等多家赛事机构与资源,不少人现场体验篮球、匹克球等赛事乐趣,人气格外旺盛。
服贸会体育服务专题体验现场。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体育赛事地位凸显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印发。《意见》提到,到2030年,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在扩大体育产品供给板块,明确“丰富体育赛事活动”“优化赛事服务管理”,同时还明确“开展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
“《意见》将体育赛事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黄海燕表示,赛事经济主要分成两种,一种是赛事本身所产生的经济,例如电视转播权、赛事股权等;另一种是赛事拉动效应下的经济。中国更关注的是由办赛而带来的老百姓广泛参与以及由此带来的吃、住、行、游、购等相关消费。正因为有很多人参与,赛事经济的内涵更丰富,可挖掘的潜力也更大。
黄海燕谈到,当前,中国的赛事正与区域发展紧密结合,且已成为城市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抓手,如北京“双奥之城”转向“赛事名城”,而“村BA”等赛事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办赛已成为需要地方政府商旅文体等多部门联动的系统工程,“ 一个城市想提高它的城市的国际化水平,一定会把赛事作为重要的抓手。”
潜在发展空间大
2024年是全球体育赛事密集举办的大年。中国企业在巴黎奥运会、欧洲杯等大型赛事中投入了大量赞助,中国品牌出海及中国市场对国际品牌的吸引力共同推动了体育赞助活跃度的提升。
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司长杨雪鸫表示,2024年我国主要体育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恢复到了2019年约41.68%的水平,进出口总额接近700亿元人民币。这主要得益于2024年大型国际体育赛事集中举办,以及国内各项体育赛事对于体育旅游和职业体育竞赛表演这两项体育服务贸易的显著拉动作用。
在2025年服贸会体育服务专题主论坛暨体育赛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米兰-科尔蒂纳冬奥会花样滑冰资格赛、中国网球公开赛、 WTT中国大满贯、北京马拉松、王者荣耀KPL年度总决赛等共计12项重要国际赛事在大会发布。
中国移动咪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沈文海表示,在体育强国战略指引下,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近五年产业规模年均增速超10%,但人均体育消费水平仍显著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发展空间。未来,咪咕将加大大赛事转播力度,强化版权投入,拓展布局美加澳、米兰冬奥会等全球性大赛,联合赛事方推动转播制作,加强自制内容,打造深度访谈、运动员纪录片等IP,建设球迷社区生态,创新MCN运营模式等。
此外,他还表示将推进文体商旅联动,赋能地方赛事运营。咪咕已与贵州“村超”等达成合作,促进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
双奥之城探索打造“北京风格”
在体育服务专题TEAM CHINA中国国家队特许经营展区,设计独特的体育主题徽章、以中国国家队首个队友“星宝”熊猫形象为原型的玩偶和文具、别具一格的户外产品、与国家队装备同款的行李箱等特许产品备受观众喜爱,现场部分文创产品已被抢购一空。
体育服务专题TEAM CHINA中国国家队特许经营展区局部。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作为世界唯一的“双奥之城”,北京正以一系列高水平国际赛事为抓手,加速“国际赛事名城”建设。在体育赛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2025年至2027年北京重点国际体育赛事计划集中发布。据悉,2026年底北京将首次举办世界泳联短池游泳世锦赛,届时预计将吸引来自20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运动员参赛;2027年9月,北京将举办第21届世界田径锦标赛,这是该赛事时隔12年再次落户京城。
北京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张家明表示,北京要依托世界首个“双奥之城”这一独特优势,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在迈向“国际赛事名城”的进程中,既要遵循世界体育城市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也需要探索具有北京风格的特色道路。
国家体育场(鸟巢)总经理冯伏生表示,大型奥运场馆赛后可持续运营的关键在于坚持市场化与多元化运营,包括承办顶级赛事活动、举办大型演出活动、探索深度体验旅游以及承接高端品牌发布会和艺术盛典等。(中国经济网记者 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