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秋实
2025年8月26日,激光雷达头部企业禾赛科技(Hesai Group)获中国证监会批复,拟发行不超过5123.62万股普通股登陆港交所(备案号:国合函[2025]1424号)。有观点认为此举将削弱速腾聚创(02498.HK)的稀缺性溢价,并放大其与禾赛的盈利差距。然而,从资本市场的板块效应与估值传导机制看,禾赛回港或为速腾乃至港股激光雷达赛道创造结构性机遇。
禾赛回港有助于提升激光雷达板块整体能见度与估值锚定
禾赛科技此前在美股具备显著的标杆效应,其登陆港股,将极大提升国际及本地投资者对激光雷达这一关键汽车智能化赛道的关注深度和研究覆盖广度。此前,港股投资者配置激光雷达的唯一选择是速腾聚创,标的稀缺导致流动性不足,理论上标的稀缺应该带来较高的溢价水平,但速腾聚创的题材稀缺性未转化为估值溢价,今年的股价更多跟随机器人/芯片板块波动。说明题材独特并未给速腾聚创带来额外增值,禾赛的加入对此可以提供明显的助益。禾赛科技凭借其过去两个季度的财报数据,为港股市场提供了清晰的、基于基本面的激光雷达龙头估值参照系。这不仅能吸引增量资金关注整个板块,更可能通过比价效应,促使市场重新评估速腾聚创的成长潜力与扭亏预期,从而抬升板块估值中枢。
与此同时,禾赛科技与速腾聚创在共同向投资者证明,在汽车智能化进程加速的过程中,激光雷达的渗透率会进一步加速提升,这可以带来清晰的盈利预期。随着禾赛连续两季度盈利、速腾亏损持续收窄,激光雷达行业跨越盈亏平衡点的拐点已得到双重印证,禾赛回港上市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确定性。
如何理解禾赛与速腾的业绩比较压力
通常来说,禾赛科技与速腾聚创的业绩差异对股价波动的影响,本质上是资本市场对两家公司基本面分化的定价过程。这种压力主要通过一定机制传导至股价。典型案例是禾赛宣布实现扭亏时吸引资金流入推升股价,同期速腾虽然毛利提升,亏损收窄,但由于尚未盈利,对比禾赛形成了“预期差”,引发股价下跌。
禾赛科技2025年上半年营收12.3亿元,按照线性外放假设全年营收可达32.4亿元,根据wind终端显示券商机构测算全年净利润约2.9亿元,这意味着市场给予了禾赛约90倍的市盈率,港股估值也将锚定于此。此外,禾赛作为唯一盈利的激光雷达企业,享受稀缺性标的溢价。
速腾聚创2025年上半年营收7.8亿元,按照线性推演假设全年营收可达23.8亿元,这意味着市场当前仅给予速腾6.6倍市销率,不足禾赛市销率基准的83%。
可以说,禾赛和速腾当前的股价表现,已经计入了双方市场竞争带来的业绩比较压力。这一压力并不会因为禾赛在港股二次上市而有基本面的改变。
这种估值分化本质是市场对"盈利确定性"与"成长待验证"的风险定价。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定价差异正在创造新的预期差机会。一方面,禾赛90倍市盈率已隐含对其未来三年高增长的透支,近期速腾斩获某头部新能源车企32款车型独家定点订单(市场普遍推测为比亚迪),直接冲击了禾赛在关键客户处的增长预期。另一方面,多家头部券商已上调速腾2026年数字化雷达出货量预期,大和证券的180万台预测量,较其2025年预期增长超过250%。若速腾能如期在2025年第四季度实现单季盈利,并在2026年复制禾赛的规模效应路径,当前6.6倍市销率的估值洼地将具备显著的修复动能。
对资本市场而言,禾赛在港股确立的高估值锚,将为速腾聚创打开估值天花板。当投资者意识到,速腾2025年预期2.2亿元亏损仅为其市值的1.5%,而禾赛同等规模的盈利支撑着35亿美元市值时,市场对速腾的定价存在非常大的纠偏空间。
结论:被误读的竞争,被低估的协同
禾赛科技回港上市,看似短期会对速腾聚创的估值逻辑形成挑战,但实际目前双方的市值已经充分消化了各自业绩带来的预期。而对于2026年的市场竞争,禾赛承受的业绩比较压力丝毫不弱于速腾聚创,甚至需要提供比速腾聚创更强大的确定性才能维持其高增长的预期。
但另一方面,从行业格局演变与资本市场定价机制看,禾赛科技回港上市有望引入成熟估值坐标系、验证盈利拐点,增强投资者对行业前景的信心;更通过头部企业的战略竞争,推动激光雷达在汽车的渗透率进一步提升,并加速在机器人行业扩张,让市场增量向两家头部企业集中。对于速腾聚创而言,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利用这一行业性机遇,强化其技术领先的壁垒,加速高端市场渗透,并持续改善盈利轨迹。若能如此,禾赛回港带来的板块价值重估与信心提振,或将为速腾聚创打开新的估值空间。市场需超越简单的“此消彼长”思维,更全面地评估行业生态变迁中的结构性机会。市场需警惕:当激光雷达的贝塔行情全面启动,最有价值的的投资获利机会并不在“非此即彼”的二元叙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