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汉三个帮。做人是这样,做企业亦然。而做产业链长、关系国计民生的乳业企业更是如此。伊利集团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乳业“老大”,可以说,与其身边汇聚的诸多志同道合“小伙伴”的帮衬密不可分。在国内各大乳企发布2014年财报的大幕拉开之际,伊利与小伙伴们的合作如今正在成为业界观察和探讨乳业增长模式的一个新的切入点。
与国内其他乳企相比,伊利多年来形成的复合式增长模式无疑是独特的,其对外整合全球优势资源、对内强化经营质量的做法也引发了同行们的效仿。“广交朋友、苦练内功”一时成为中国乳业企业应对全球竞争的利器。
单纯从体量上来看,目前伊利所占据的中国乳业“一哥”地位仍难以撼动。虽然距离伊利股份发布2014年业绩还有一段时间,但从去年三季报成绩单和近期市场表现看,伊利2014年收入将有望再超预期,主业净利润将实现高增长。去年1-9月,伊利实现营业总收入420.70亿元;利润总额41.48亿元。其中,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6.33%,单季利润几乎相当于蒙牛与光明上半年利润的总和。近日,在被称为“中国零售市场风向标”的中国商品销售结果统计中,伊利占据了全国乳制品综合市场、奶粉市场、冷饮市场、液态奶市场以及儿童奶市场五个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全面领先竞品企业。
当然,伊利在中国乳业的地位不单体现为“最大”,更体现为“最强”。去年7月,在荷兰合作银行发布的报告中,伊利成为了唯一一家进入全球10强的亚洲乳品企业。荷兰合作银行的专家指出,与大部分进入全球乳业20强企业依靠交易并购来驱动增长不同,伊利的扩张更多地通过强化自身经营质量的有机增长来实现。国内也有乳业专家认为,伊利晋级全球乳业10强,不仅标志着中国乳企从体量上能够抗衡国外乳业巨头,而且在于伊利所引领的复合式增长模式为中国乳业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有效路径。
事实上,在整合国内外优势乳业资源的能力上,伊利遥遥领先于业内同行。在乳业产业链最前端的奶源建设上,伊利不断加大奶源基地建设力度,拓展全国奶源市场,成为第一家完成全国性奶源布局的乳企,规模化集约化牧场在奶源供应比例中接近100%,居于行业首位。两年前伊利牵手同在“黄金奶源带”的辉山乳业,建立奶源供应体“伊辉组合”就是奶源建设的大手笔。
除了“结交”辉山乳业等本土小伙伴外,在国外,伊利与意大利乳业巨头斯嘉达,美国最大的牛奶公司DFA,欧洲生命科学领域顶尖学府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新西兰林肯大学以及世界质量认证三巨头SGS(瑞士通用公证行)、LRQA(英国劳氏质量认证有限公司)和Intertek(英国天祥集团)等均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海外“朋友圈”扩展到了欧洲、北美和大洋洲。借助与这些小伙伴的合作,伊利在海外资源、创新研发、质量管理等领域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全球化战略的推进为伊利提升自身经营质量提供了外部动力。仅以产品创新为例,伊利先后推出的高端常温酸奶安慕希、“舒适型”奶粉托菲尔、欧洲原装液态奶“培兰”等明星产品都是“国外智慧”和“本土市场”有机对接的具体成果。这些产品正在成为伊利业绩增长的新亮点。比如,进口液态奶“培兰”去年在天猫商城上线的短短4天时间内,即销售3.05万盒,迅速上升到进口牛奶的领先位置。
目前,无论是国内小伙伴,还是国外小伙伴,伊利与他们的合作都在良性的轨道上发展,并已经形成1+1大于2的共赢格局。有人可能要问:为何伊利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乳企的独特发展路径?不久前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在亚太乳业峰会上的发言为我们提供了答案。潘刚在发言中表示,在世界互联互通新蓝图正稳步推进的背景下,全球乳业的互联互通也在加速推进,中国乳业与全球乳业越来越同频共振。“伊利一直相信,更多互联才能创造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