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报》 李佳师
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 刘淮松
对 话 人:刘淮松 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
胡春民 中国电子报社总编辑
对话时间:2017年9月29日
对话地点:中国电科太极信息产业园
创新和谋变是太极30年不变的主线
胡春民:今年10月23日是太极成立30周年的日子,太极这30年转型和发展有哪些重要的里程碑和标志性的事件?
刘淮松:第一个里程碑事件是1987年太极公司成立。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15研究所(原电子工业部第15研究所)成立公司,这是电子部的科研院所探索转型公司化运作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它的成立也承载着保军转民的使命,承载发展民族计算机产业的国家使命。上世纪八十年后期,是计算机产业的大型主机时代,当时大型主机全部为国外垄断,太极的第一个使命是研发小型机,填补国内空白。在太极公司成立的第二年,太极2220系列小型机系统正式批量生产,获得了电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其后迅速占领了国内的小型机市场,在航天、军工、交通、教育、石油等关键领域广为应用,太极2000系列小型机市场占有率一度超过50%,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外汇。
第二个里程碑事件是计算机应用进入行业,太极是重要的推动者。上世纪90年代初期,计算机产业发展进入网络时代,以大型计算机为核心的集中计算模式被分布式计算模式所取代,PC机广泛应用,网络技术走向成熟,计算机技术走向行业。电信114查号台、金融同城清算、冶金自动化、“三金工程”等各个行业信息化建设开始启动。计算机技术在多个领域的行业应用,太极是直接推动者。
第三个里程碑事件是太极重组改制,并确立了转型IT服务的战略方向。2002年太极从研究院所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15所为控股股东,太极完成了混合所有制改造,这也是标志性事件。从此,太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治理,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太极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体制机制基矗太极在行业内较早地提出了转型IT服务的战略,围绕IT服务,太极快速构建起面向重点行业的一体化IT服务体系。
第四个里程碑事件是2010年太极登陆资本市场,成功上市。太极从技术驱动转变为技术+资本双轮驱动,借助资本的驱动加速外延式发展,太极公司发展驶入快车道。
胡春民:在太极这些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多次转型,转型有什么体会?有什么变和不变的东西?
刘淮松:在太极发展的这些年经历过几次大的转型。一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计算机产业从主机向网络时代推进,太极从做主机硬件系统向信息化应用转型。太极为什么要在核心产品非常具有竞争力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主动转型?因为PC出现、以太网出现,网络时代来临,计算模式从主机时代的集中计算向网络时代的分布式计算转型。那个年代,很多计算机公司转型去做PC,但太极基于15所的计算机科研研究基因,还是希望选择更有技术含量的业务,于是主动选择去做了计算机与行业应用结合,将计算机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推动行业信息化,成为中国信息产业中第一批去做行业信息化的企业。
二是计算机产业从网络向互联网时代推进,太极提出向IT服务提供商转型。2000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信息产业开始显现出软件化和服务化的趋势,2002年伴随着股份制改革成功,太极发布实施了新阶段发展战略,决定走全面信息技术服务提供商路线,“做中国最优秀的IT服务提供商”,构建起涵盖战略规划、系统设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运维外包等内容的太极一体化IT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IT服务。
三是进入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为代表的DT时代,太极重新定位,希望充分利用新技术,带来智慧行业应用,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提出“固根基、展两翼”新发展策略,“固根基”是指以客户为中心、以价值创造为导向,聚焦重点行业和智慧城市,进一步做强行业解决方案服务业务,“展两翼”是指抓住国家安全战略机遇,快速布局,打造太极自主可控产业体系;顺应新技术和互联网发展趋势,积极发展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创新“互联网+行业”产业模式。
应该说,顺应发展趋势,主动谋变和创新是太极不变的基因,而且太极人在积极推动业务转型的过程中始终肩负着从前辈延续下来的产业使命感。做小型机,太极是填补中国空白的企业;做行业信息化,太极是中国的第一批企业;科研院所改制,太极是比较早的企业;做智慧城市、政务云和政务大数据,太极也是排头兵。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上,都看到有太极。
使命感驱动太极砥砺前行
胡春民:某种意义上看,太极这30年见证了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在您看来,太极对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 有哪些突出贡献?
刘淮松:太极公司在发展初期研制小型机,同时将小型机批量化应用到各行各业,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为中国计算机工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太极2000系列小型机连续6年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超过50%,从DEC等国外小型机厂商手中抢回了国内市场,太极2000系列小型机还开创了我国计算机走国际兼容路线的先河。
在行业应用方面,太极率先将计算机技术与行业相结合的,输送了一大批的CIO给各个行业,对推动中国计算机应用有着突出的贡献。国家的“金关”、“金宏”等12金系列工程中,其中9个金系列工程是由太极做为总集成单位参与和推动的。亚洲最大规模的铜冶炼闪速炉控制系统,国外公司开价3000万美元太极用2000万元人民币成功开发出来。小客车遗系统、国家应急、环保、卫生、民政、文化、教育、铁路等国家许多重大信息化工程系统背后都有太极。
最近几年,太极正在推动信息技术产品的自主安全可控,完善计算体系中的核心关键技术。太极通过控股人大金仓、投资金蝶中间件、收购慧点科技、量子伟业等,致力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以及办公软件等基础软件领域形成完整布局。中国电科也确定将太极作为集团公司自主可控的总体单位,牵头整合资源打造自主可控产业生态。
太极是一个使命感极强的公司,在计算机产业发展每一个时期,都是扮演着引领和推动角色。这种使命感鼓励我们砥砺前行,为民族计算机的产业发展做出更多更突出的贡献。
构建完备业务体系和稳定人才队伍
胡春民:现在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有背景、有资源的公司非常多,为什么这么多重大的工程都交给了太极?太极凭什么能够赢得这些工程?太极的竞争力主要在哪里?
刘淮松:太极之所以能够赢得这些重大的工程,第一个因素是太极在这些领域拥有核心竞争力。太极在行业领域有最完备的业务体系,以咨询服务、行业解决方案服务、基础设施服务、运营服务等为主营业务,能够为用户提供从战略规划、系统设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运维外包等内容的一体化的全生命周期IT服务。不仅仅是在政府行业,在公共安全、在金融、交通运输、电力等领域,太极的体系也是最完备的。太极在政务体系有1200人的高端咨询、专家团队,拥有能够满足核心行业客户需要的解决方案创新交付能力、客户系统的运维保障能力,而且这些核心能力、业务体系能力依然在持续完善,不断适应新需求的变化。应该说在行业端的核心业务能力上,太极是非常自信的。
第二因素是人才团队,太极拥有一大批高端的、稳定的人才队伍。是否能够吸纳并留姿心团队,这在人才激烈竞争的IT业界非常关键。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是典型的“人脑+电脑”轻资产行业,企业的真正资产就是人,事业发展是要靠人才、靠团队,人才也是客户选择服务提供商合作关键的维度,太极的核心团队已经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有较好的团队文化,这些都是太极能够持续发展的立业之本。
第三个因素是生态。随着云、智能时代的来临,太极在这些关键领域建立的庞大的生态群,华为、阿里云、IBM、360等都是战略伙伴。生态群企业的互补、互动、紧密合作,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要。我们提供给客户的解决方案与服务是基于产业生态,整合国内外最佳资源的。
从产业链到生态圈
胡春民:您如何看现在中国IT企业与国外IT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在您刚才提及了生态,太极未来希望构筑一个什么样的产业生态圈?与产业生态圈上的企业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刘淮松:这几年,中国的IT产业生态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太极合作得比较多的是国外IT企业,比如思科、IBM、惠普、甲骨文等,现在在网络、服务器、存储等领域太极合作的合作对象变成了华为、新华三、、曙光等。越来越多的民族品牌、国产技术在关键领域正在替代国外品牌和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不断发展,从IT进入了DT时代,众多的国内IT企业都在重新定位,重构企业的竞争力和重构产业生态。
现在企业的竞争也从原来单一产品与技术的竞争变成了生态的竞争,企业的生态从原来链状产业链变成了产业生态圈。每一类企业都在积极构建自己的生态圈,阿里依托电商平台构建生态,腾讯有自己的社交平台,华为有丰富的产品线,同样围绕这些产品也有自己的生态。太极在应用和行业端有很强的聚合能力,有核心客户渠道,能够与产业合作伙伴形成一个大产业生态。同时在自主可控领域,太极可以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引作用,打造安全可靠开放的生态圈。在政务云领域,太极也在打造一个云生态圈,同时太极也是其他企业生态圈的一部分。今天的生态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生相随、生生不息,大家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彼此依存的关系。我们希望能够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来构建和打造太极的系统能力。
政务服务走向运营化
胡春民:您刚才谈到了政务云,政务领域是太极非常重要的核心业务领域,政务云的发展在现在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状态,下一步的发展趋势如何?太极在政务云领域有什么样的发展构想?
刘淮松:过去两年来看,国家发布了一系列的互联网+政务、政务大数据开发利用的相关文件,推动政府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来加速政务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透明度,便于群众办事创业,进一步激发市愁力和社会创造力。作为一直服务国家电子政务领域的企业,我们需要抢抓机会,来更好地满足政府对信息化支撑的新需求。
现在政府对信息化支撑提出了新的需求,今天政府信息化,不仅仅是购买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服务模式发生改变。原来模式是,通过发改委进行信息化建设立项然后政府投资,从趋势来看,未来不是以信息化项目立项方式来做,而是前期投资和运营都是企业做,政府购买的是服务,这实际上是一个BOO(建设-拥有-经营)的方式来运作。政府部门购买服务是有规范的标准和体系的,比如购买什么样的服务多少钱,不单是技术的因素,综合服务能力更加关键。
政务云模式是政府客户拥抱云计算新趋势下的一种创新,不同区域都有各自的模式创新和最佳实践,如何更好地为客户形成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甚至形成服务特色,都在不断规范完善的过程中。要针对大城市、中小型城市的不同层面需求,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这一定不是太极股份一家企业能够全部承担的,这涉及一个产业生态问题,太极希望做资源整合者,我们会联合华为、阿里以及专业应用服务提供商参与进来,共同去推进。
新动能培育投入不足是短板
胡春民:在太极发展的这30年中,您觉得有哪些方面是不够完善,需要下一步克服的?您对太极下一步的发展有什么期望?
刘淮松:我觉得我们一方面在拥抱新趋势、战略布局新业务方面有作为有成效,但是新动能的培育和投入力度严重不足,这也是我们近期一直反思的方面。前些年,我们对业绩增长的关注强于我们对长期业务的培育。应该说,作为上市公司,短期与中长期发展的平衡是蛮难的一件事,但是如果不对中长期敢于投入、加快布局,未来就会有可能赶不上变化,就会失去机会。我们所处的行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如果错过就会成为被动的追随者。接下来,我们将加速新动能培育,要在业务创新上投入更多的资源。
另一方面,太极在体制机制上要进一步推进变革。尽管说过去太极核心人才团队相对稳定,但是在全新的智能时代,如果我们不加速新时期体制变革,太极的高端人才同样面临流动和跳槽的压力。如果竞争企业拿出高几倍的薪水和股权激励,同样的企业发展空间,人才就很容易流动到其他企业去。在互联网的浪潮下如何激发组织的动能,如何充分激发人才的活力,是下一步太极需要加速推进的。
关于太极的下一步发展有这样几个期望和目标:一是推动中国电科太极集团成立,更好地推动十五所与太极股份军民融合发展,把中国电科太极集团发展成为中国电科网信事业的龙头企业。二是希望加速太极国际化。希望公司的核心业务随着一带一路,以及更多客户和战略合作伙伴一起发展走出去。三是希望太极成为智能时代的引领潮流的公司。四是希望太极成为人才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平台,一大批精英汇聚在太极平台上,共同谋求事业发展。
应用场景是太极在AI时代的最大优势
胡春民:我们正在进入全面智能的时代,几乎所有的IT企业都在加速向人工智能领域推进,太极对人工智能是什么样的布局?在智能时代,太极会如何来补齐短板?
刘淮松:从IT到DT时代的变革带来新机遇,目前人工智能、大数据发展迅猛,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应用有一个关键核心,是要找到应用场景,只有找到广阔的场景,将人工智能与之结合才能够产生智慧应用,在行业领域实现更大的变革。在智能时代,太极不一定是AI的技术公司,但是太极能够帮助AI技术公司找到应用场景,因为太极有很强的应用场景优势,所以短期来看,太极未来在人工智能的策略是一方面与有核心AI技术公司合作,共同推进智慧应用。比如与海康威视、FACE++合作将人脸识别应用到公安领域,比如利用智能技术帮助法院做智能审判系统,极大提高法官办案效率。另一方面,利用我们这些年在行业积累的数据以及行业优势获得更大复用价值,创造新的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比如我们通过全新的模式在广东省做了政务畅通工程(政务大数据共享开放),这样的经验在许多城市都有很大的复用价值。在人工智能时代,帮助客户解决问题要有全新的视角,要有想象力,帮助客户解决问题的同时能够创造新的技术、产生新的商业模式。
从短板和未来发力的方向来看,一是业务专家,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客户业务的理解力,需要能力更强的业务和行业专家。在DT时代,我们的专家要能够与客户一起共同创新和设计,一起与时俱进,要能够对业务模式、对大数据、对算法模型有更多新的能力。二是新技术方面需要,我们需要连接技术和连接能力,能够把算法模型与用户业务整合在一起。这样的融合,,需要专家团队和客户一起融合,需要技术融合。整合和融合遇到问题,随时调整,所以公司的组织架构也会发生变化,要求我们内部组织架构必须变得更富弹性。我们的企业组织架构会变,企业的领导力也会变,我们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领导企业。
过去已经成为历史,面对未来和未知,我们充满了期待,也有着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因为我们面临全新的挑战,面临全新的开始,太极是创新公司,我们行走在再创业的路上。
中国电科太极信息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