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点聚焦
房价下跌“限购放松”悄然复出
杭州楼盘的率先降价,引发市场对了2014年“楼市崩盘”、“泡沫破裂”的恐慌。紧接着受银行信贷紧缩、房企回笼资金等因素影响,降价风潮快速扩散。然而,就在房价下跌压力加大之时,市场传来了“限购放松”的消息,这无疑是房企极为期待的“利好消息”。
多地房价下降引发业界热议
据媒体报道,杭州市房价首降后,常州市、连云港市、营口市等三线、四线城市加入降价大军,而北京市、深圳市等一线城市个别楼盘在3月份也开始暗中下调销售定价。
分析指,大型房企非常善于抓住市场窗口期推盘,蓄客情况若不理想,将会根据蓄客量来调整销售定价或者开盘时间,以此保证业绩增速和企业现金流量安全。
不仅新推楼盘价格出现下降,据统计,二手住宅市场也出现了疲软。据中原地产指数系统显示,2014年3月份,六个城市二手住宅价格指数中有三个城市环比微跌,除已连续微跌4个月的北京市之外,上海市和天津市也加入了价格下跌的行列。
房价下跌的消息近期持续袭击着大众的眼球,地产评论家马跃成认为,眼下的中国楼市显然已经进入了一个下行通道,这不是来自什么大佬的行为暗示或论调,而是切实的警报,特别是,发出警报的已不是什么三线城市,而是那些最具地产价值的核心城市。
财经评论员马光远则用房价的逻辑解释了房价下降的压力,供求逻辑是第一逻辑,供不应求,自然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他表示,“我的数据是,住房总量已经足够,2017年将过剩至少4000万套”。货币逻辑是第二逻辑,货币超发和负利率是过去十年房价的最大推手,一旦货币收紧,房价将丧失动力。价格逻辑是基本逻辑,一线城市房价太高,怎么可能不降?
“限购放松”消息悄然复出
在房价下跌、信贷紧缩导致市场观望气氛加剧,成交出现低迷的压力下,部分地区“限购松绑”的消息悄悄弥散。
继温州传出上报松绑楼市限购政策方案后,长沙、杭州等多地也先后被传正在酝酿和讨论松绑限购的可能性。日前更是有媒体报道,福建省近日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十条措施》的“口头通知”,传达十项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措施,在限购、贷款、普通房界定标准等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放松。
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在全国多地出现降价风潮、购房者观望氛围浓厚、信贷不放松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救市”被开发商寄予厚望。
房地产专家谢逸枫指出,种种迹象显示,开发商集体看空楼市既是基于对市场危机的认知,同时也希望以此来获得政府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改变。据有关信息显示,杭州有关方面已多次召开由多家开发商参与的沟通会,有意放松楼市限购。
马光远则认为,救市和控制房价从来都不是决定房价的因素,只会延缓上涨或者下跌的时间,无法改变基本趋势。
二、机构视点
中信证券:制度改革开启行业发展广阔空间。4月10日,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发布联合公告,称为促进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共同发展,两方决定原则批准开展“沪港通”。
中信证券认为,“沪港通”作为金融改革的一部分,其推出有利于增加两地资本市场的整体吸引力,而不是单纯作为一种资金流动的安排,出现估值的此消彼长。而且,“沪港通”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和其他一系列资本市场制度改革,乃至金融改革相关的安排。这一安排,体现了决策层对于两地资本市场的重视和锐意改革的决心。从大局观来看,沪港通和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市场化,大盘蓝筹的T+0和个股期权改革等,都是相互关联,相互推进的关系。这些改革有利于提升包括地产龙头在内的蓝筹企业的估值水平。
平安证券:在基本面未见底而利率成本趋紧的背景下,板块仍难有趋势性机会,政策的预期改善催化的小周期反弹行情在二季度初将明显减弱。我们判断板块投资将围绕“保底”和“缩量降价”走出宽幅振荡的行情。投资上建议关注弹性未被完全释放的国企改革主题,推荐中洲控股、深振业;并建议逢低加仓具备模式优势,业绩增长有保障的长期绩优股:华夏幸福、世联地产。
三、楼市成交及房价情况
上周21个大中城市合计成交153.23万平方米,环比大幅下降27.57%,其中北上广深四大城市环比下降36.92%。
四、券商评级
买入4个;增持6个,中性4个。
五、名人观点
叶檀:共有产权房颇具中国特色。财经评论者叶檀认为,共有产权房是特殊的住房保障形式,一举多得,具有创新意义,适合中国本土地国情。共有产权房具有保障性质,中低收入阶层通过较低的价格购入部分产权,获得保障,无论以后是否赎回政府手中的产权,一辈子有了安居之所。他们付出的价格基本等于经济适用房,未来视时间长短,按照优惠价或者市场价赎回政府拥有的部分产权,相当于这些共有产权房拥有一项期权,五年或者八年时间(各城市不同),可以从政府手中赎回剩下的产权,成为完全产权房的拥有者。在北京等地,地方政府也拥有一项权利,即在交易时享有优先购买权。这是融合了安居、期权等方式的正确激励机制。
赵晓:对楼市沉默才是“稳增长”的最重要砝码。独立经济学家赵晓指出,尽管我们都相信今年7.5%的经济增速目标最终会实现,但一定是困难重重。那么,政府的核心抓手在哪里?笔者认为还是绕不过房地产,新一届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沉默本身就是一种态度。在过去9年里,两会期间未提及房地产调控的年份只有两个。第一次是2009年,其中的原因想必大家都明白,当时正值次贷危机;第二次就是今年,可见政府对经济大势的判断。另外一个事件也侧面印证了上述判断。前段时间市场传言银行信贷政策收紧,尤其是兴业银行停贷的消息,直接引发地产股板块集体下跌。但不到一周的时间,12家银行同时发布公告辟谣,估计背后逃不开政府部门打招呼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