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潮流
本报记者 毛万熙
21日正是中国结算与深交所进行深市网上申购新股全网测试的日子。随着IPO重启进入倒计时,市场的“打新”热情被重新点燃。部分个人投资者认为,由于对首批新股质量普遍看好,提高中签率将成为“打新”第一要务。由于个人投资者“打新”成本提高,专业基金产品将是小散获取“打新”收益的最佳渠道。
中签成第一要务
“如果跨年时让我许新年愿望,我一定许"让我中签吧"!”已经四年未“打新”的汪先生表示,明年A股市场的最大收益将会集中在新股上,在11月最后一天证监会宣布新股发行改革意见时,他就准备“打新”了。
汪先生上一次“打新”还是在2009年。当时他发现新股“破发”的趋势愈演愈烈,收益率每况愈下,“打新”打成股东,索性收手不干。而经过上半年的财务风暴核查,他相信现在IPO排队企业的资质不错,适合“价值投资”。考虑到周围的同事朋友也都看中这一点,个个“磨刀霍霍向新股”。汪先生认为,明年股民申购热情高涨,中签率会比较低,“打新”的第一要务就是努力提高中签率。
一般散户亲自上阵“打新”,会参与网上申购。过去新股申购中签除了运气,主要看资金,尤其是大市值新股,申购资金足够多,就可以获得更高的中签机会。
而下一轮新股发行将改变这一局面。根据沪深交易所上周发布的办法,网上配售将综合考虑投资者持有非限售股份的市值及申购资金量进行配号、抽签,持有市值1万元以上的投资者才能参与新股申购,沪市每1万元市值可申购一个申购单位,深市每5000元市值可申购一个申购单位,即账户有股票、手上有资金,才能申购新股。
“这样一来,散户打新的门槛提高了。”汪先生表示,中小散户资金拼不过机构,应该“集中火力”,选准一两只进行申购。标的的选择最好避开热门股票,因为好公司的股票申购者众多,基本面看起来一般的股票可能被冷落,中小散户申购后者的中签率会更高。
这种战术适合市场行情较好时使用。另一位备战新年“打新”的股民柳先生表示,在市场活跃期能否中签是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新股的基本面、题材、成长性等可以淡化,“逮到就是赚到”。但在观望情绪浓重的市场低迷期,追求中签率反易遇上“破发”,此时就应慎重甄别新股。
打新将成技术活
对于如何选股,柳先生根据自己数次“打新”的经验认为,没功夫亲自调研的中小散一定要重视招股说明书,这是最有价值的公开信息。要分析募集资金的预计利润率、投资项目的收益周期。公司属于朝阳行业、市场占有率高的新股上市后表现较好;产品的毛利率、流动比率等财务指标较好的新股“破发”概率较低;发行市盈率远超同行业平均市盈率的新股“破发”的可能性较大。
一位中型券商的分析师也赞同这一做法:“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推进,股票市场将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监管部门逐渐不再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投资价值作判断,"打新"将长久地成为一个技术活,新股申购必须具备专业性,投资者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本着博彩的心理"打新"。”
选股的另一大窍门是看发行价。“发行价要"走极端"。发行价低,说明二级市场空间大;发行价高,说明机构认可公司质地,”柳先生表示。
股民马先生今年账户中的资金已降到五年来的最低水平,近期正在物色合适的股票准备大举进场。“手中有股,打新不慌。”马先生表示,IPO重启后第一批新股一般收益率都不错,虽然打新成本上升,但错过这么难得的机会,确实不甘心。
他也积累了一些选股心得。“选择盘子偏小的新股,一般几千万的股本,这样所需炒作资金少,容易成为短线资金的目标。新股的题材最好具有新兴产业背景,容易被炒,我不会打纺织这种传统行业的主意,尤其在大盘不好时。大盘下跌时最好选择抗跌性比较强的、产品市场份额占比大的新股。”
过路费换高收益
个人投资者除了自己亲自“上阵厮杀”外,还可以通过机构之手间接参与“打新”。周女士表示,作为普通大学教师,自己属于典型手头少钱、工作少闲的小散,现在“打新”对自己来说既是技术活更是苦力活,还是通过买专业“打新”的基金比较划算。
事实上,本次新股发行改革意见的确使公募基金有望赢在起跑线上。“剔除高申购报价”、“二级市场价格约束”等新政策都让基金在“打新”中占尽先机。意见还规定公募基金和社保基金的网下配售比例不低于40%,占据比例较大,对于公募基金也是一大利好。
个人投资者走机构通道虽然要多花一些“过路费”,不过参考历史收益率,花费还是值得的。在最近的一个完整“打新”周期2009年7月至2012年10月,新股申购平均年化收益率约12.73%。
各家机构也早已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各种专门“打新”产品,希望搭乘新股发行改革“头班车”,在IPO开闸之际分一杯羹。进度最快的是国泰基金,其国泰淘新灵活配置基金已在本周发行,95%的基金资产可参与“打新”。准备加入这一大军的还有国投瑞银上报的达新灵活配置、瑞新债券型基金以及国泰基金上报的浓新灵活配置。上投摩根、广发等基金公司也在筹备相关产品。
面对琳琅满目的基金产品,投资者该如何选择?海通证券认为,可以遵循两个思路。一是用现金及短久期资产占比衡量,选择具有“打新”倾向的老基金中仓位较低、子弹充裕的产品;二是待建仓和处于建仓之中的新基金和次新偏债基金,此类基金子弹充足,基金经理“打新”热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