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美丽乡村”:一步跨越千年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佚名 2015-01-28 06:50:11
中金在线微博微信加关注
扫描二维码
关注
中金在线微信
云南,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轮回。
第一次深入云南,还是10年前。清晰记得,沿着一条只能步行上山的土路找寻到一位拉祜族大叔的家,一间草顶木掌房,地中间燃着一塘火,边上仅有一张用石头垫起的竹板床,家里唯一值钱的就是那块挂在房梁上已经有10年的肉和堆在竹板床边的玉米棒,与大山外的世界日新月异相比,他的生活恍若隔世。
10年后,当记者再次来到云南,一脚踏进,仿佛已过千年。
普洱:记得住乡愁
“阿哥阿妹的情意长,好像那流水日夜响……”八零后拉祜族女孩李娜倮,就在她拿起吉他的那一瞬间,就知道虽然寨子里的建筑仍旧保留着原始的风貌,但外面的世界已经触及这个古老的拉祜族村寨。
“这里是普洱市澜沧县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村民小组,是一个音乐小镇,寨子里有100户人家,一共有200多把吉他,人人都是音乐家。”普洱市农办副主任陈维告诉记者,普洱的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就是要结合当地的山形地貌,注意保护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以及建筑风格,“我们重点是帮他们做基础设施,比如路、水、电。”
李娜倮告诉记者,“这几年,寨子变化很大,以前寨子里的路不是这样的石板路,而是土路,我们这个寨子里的人都爱唱歌、跳舞。以前有块空地,但一到下雨时都是泥巴,我们唱歌跳舞都很不方便,现在政府出钱建成了广场,还搭了舞台,除了平时排练用,还经常在旅游团来时,用来表演老达保风情实景原生歌舞。”
从李娜倮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她和祖国一样,品尝到了富足的滋味,欣然于世道的变化。
离开老达保,汽车又满目青山中,绕过一道山梁,一座寺庙的金色屋顶在夕阳中闪闪发光。在其对面,密密麻麻挤着众多的黑瓦木屋的老式民族建筑,萦绕在袅袅炊烟中,仿佛是前来朝拜的信徒。
难道是时光打了一个盹?在这美丽乡村建设大潮中,唯独把这个古老的村寨遗失在了大山深处。直到走进寨子,在寨门口看到停车尝现代化公共卫生间和中、英、日、韩文的景点介绍牌让记者恍然大悟。
在陈维的引领下,记者一行沿着石板路向寨子里走去。糯干是古茶山上的一个古老的傣族村寨,村民信奉小乘佛教,居住的房屋一般为全木干栏式结构,屋顶为陡峭坡面,用传统挂瓦覆盖。与房屋楼面平起有露天掌子,可以晾晒谷物或纳凉冲洗。
陈维说,这里和老达保一样,为发展当地的旅游业,村民保留老式建筑,而需要建盖新房的村民,可以在离此不远的糯干新寨选址。村内的路面硬化都是使用石板,主要是保持原始和古朴。
“村民现在基本还都是住在寨子里,因为寨子里通自来水、通电,家家都安了电话、太阳能热水器。”陈维指着寨子顶上用木头包裹的突出物表示,为了不破坏古寨子的面貌,让村民把这些现代化的热水器都用木头包裹上了。
寨子外边一派热闹的建设场面,据了解,因为政府把寨子发展成了旅游景点,习惯靠山吃山的村民们,在政府的帮助下,在寨子周围盖起了新房子,发展旅游服务业。
据了解,景迈、芒景古茶园,是目前全世界发现古茶树数量最集中、面积最大、历史最久、保存最完整的栽培型古茶园,也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地之一。“在新农村建设的时候,普洱市政府依托古茶园,将有古村落的地方,把民族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做,有一定文化积淀的地方我们有意地保护起来,对周围环境进行了清理和重新规划,为下一步的旅游开发做基矗”陈维告诉记者。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新建的城镇要营造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氛围。普洱市围绕这一新思路,打造出了像景迈山景区一样的“乡愁”示范点,对乡村丰富历史遗存、灿烂民族文化、多彩民风民俗、多样异域风情、独特自然景观和厚重人文积淀的保护、挖掘和合理利用,避免千篇一律、千村一面。
临江:村美、民富、人欢乐
山路如10年前一样蜿蜒,大山却用一番新的面貌诉说着这些年的变化,目光所及之处,让人匪夷所思,却又毋庸置疑。
“那里是南美拉祜族乡原汁原味保存着的拉祜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他们长期居住在深山老林,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思想意识、生产、生活等各方面仍然保留有民族习俗的残余。”临沧市委农办副主任杨树林指着远处的山坳告诉记者。
远远的,记者一眼便认出了和10年前一样的一栋栋草顶木撑房。可走近一看,却是完全变了模样,客厅、卫生间、卧室,里面液晶电视、冰箱等家用电器也是一用俱全。唯一如从前的就是地中间的火塘,只是没有木炭噼啪作响。
“村民都搬到新房子里住了,这里的旧寨子政府回收过来,在原有基础上保护起来,集中打造,然后再跟我们的农村旅游结合起来,就是保护与开发结合找一个结合点,这些房子里面有些是按星级宾馆精装修的,外面是很古朴的但是里面是现代化,让游客可以住进去。还有些拉祜族的传统艺人做手工艺品的作坊,比如编织、缝纫和土特产,让村民也参与到我们的旅游开发中让他们创收。”从旧寨子走出来,杨树林一路介绍一路向村民的新居走去。
从这些保存下来的古老民族建筑,依稀可以看出其对新时期建筑风格的影响。离旧寨子不远处,外观一样的三层砖混结构小楼整齐划一地依山势而建,一栋小楼的斜坡下,刚好有一位穿着拉祜族衣服的老人在编竹篓。杨树林用当地话喊他上来,说想参观一下他家的新房子。
老人用那双黝黑干裂的手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串泛着亮光的新钥匙,领着记者一行人向一栋三层小楼走去,推开气派的枣红色防盗门,里面已经装修好了,卫生间、抽水马桶,地面铺好了拉祜族特色花纹的地砖。
“盖这个房子的成本有23万元,政府的补助就是每户抗震安居补助6.5万元,有1.5万元由区的挂钩单位给,还有根据建房的面积大小给4万元水泥补助,施工队可以垫支30%,另外还帮他们协调信用贷款,每户协调3万元—5万元的信用贷款,区财政贴息一年,前期的话,老百姓可以把房子盖好入住,几乎不花钱,以后几年慢慢偿还贷款就行了。” 杨树林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记者问老人家里现在的收入怎么样时,老人说:“我家有2亩烤烟和100棵核桃树。”杨树林笑着拍拍老人的肩膀说,“你家很富裕啊,你的三棵核桃树可就顶上我一年的工资了。”
大理:心灵栖所
大理是中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因为苍山、洱海、古城、蝴蝶泉而闻名于世,尤其是洱海边的白族特色小楼早就成了都市白领们心灵栖息之所。
今年1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云南省大理自治州调研时评价白族文化特色的村民住宅称,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
近年来,已经城镇化程度非常高的大理市,正在打造升级版的美丽乡村,其经验更是值得在城镇化进程较快地区复制推广。
大理市大理镇阳和村委会南五里桥自然村,是阳和村6个自然村中惟一的回族村,有352户、1452人。因为较早随着大理旅游产业发展,村里发展旅游大巴和餐饮等服务产业,村民富裕,早就盖起了高低错落的民族特色小楼。
“2011年,新农村建设政府投了300多万元,村民捐了3000多万元,我们对基础设施进一步升级,污水管网入地,修建了这个牌坊,还有几个文化活动广场,街灯亮化,全村还装了24小时监控的摄像头。”阳和村党总支书记马武超说,“在村集体服务场所建设中,做到四个不出村,一般的生活用品不出村,服务场所里的超市每年只用给村委会缴5000元,但是在村里的销售价格要低于外面的市场价;小病不出村,请退休的老专家轮流值班;交电费、电话费不出村和惠农卡等刷卡不出村。此外还进行党员义务到所在党支部办公室轮值,要能解决一般的民事纠纷,解决不了的登记备案。”
“我们村为五保户、困难群众建的48套保障性住房就要开工了。”马武超说,这个项目总投资600多万元,其中400多万元靠村民捐助。每套房50平方米,免收困难群众租金,无偿提供自来水。
“捐助”是记者在南五里桥村听到的次数最多的词。后经了解才知道,原来,这个村有个特殊的传统,村里富裕的人每年拿出收入的2.5%捐赠给村里清真寺的寺管会。这笔钱除了用于村上建设开销外,还捐助清真寺穆斯林专科学校的学生。在这里学习穆斯林文化的学生不仅不用交钱,还能得到补贴。而且除了这笔每年固定的捐助外,村上只要有服务全体村民的大事,那些拿得出钱的大户总会冲在最前面。
“新农建设中软件水平建设也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理市委副书记陈东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南五里桥村,除了基础硬件建设以外,还加大了几层党组织的建设,小喇叭大作用,每家每户安装一个小喇叭,可以加强政策宣传,在新农村建设时装了362支小喇叭,12支大喇叭,将党委政府的宗教政策和政府对我们民族的好处都宣传到位,在7年间无人上访。
通过近一个月的采访,记者发现,林在村中、村在绿中、人在景中、依山傍水并不是云南省委、省政府在大会嗅上描绘的画面,而是25个少数民族同胞们真实的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大理州村民家中拉家长时说:“我是第一次来大理
好消息!还在为选择留学院校而苦恼吗?还在为复杂的移民申请流程而心烦吗?818出国网微信号汇聚最新的出国资讯,提供便捷的移民留学项目查询和免费权威的专家评估,为你的出国之路添能加油!
微信关注方法:1、扫描左侧二维码:2、搜索“818出国网”(chuguo818)关注818出国网微信。
- 名博
-
指南针:七连阳又有何妨 少爷:首战告捷有重大启示
彬哥:六连阳后防止回调 李君壮:连续上攻高抛低吸
- 推荐
-
牛熊:周四的热点直播
指南针:周四操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