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客服 |
手机网财经号
手机网财经号
欢迎您,

首页|财经|股票|数据|基金|黄金|外汇|期货|现货|期指||理财|保险|银行|债券|汽车|房产|视频|路演|博客|财经号

2017年财经排行榜评选圆满落幕 2017年财经大V排行榜顺利收官 中金在线官方微信 10大翻倍金股,您看我就送

首页>>行业>>行业综合>>  正文







不应迷恋央企重组概念 小心会有哭的那一天(名单)

来源:中财网    作者:佚名   2015-05-27 07:31:08
中金在线微博微信加关注 扫描二维码
关注
中金在线微信
  解密“央企合并潮”:你应该知道的背后真正的规律

  南车北车合并传闻的坐实,触发了市场深处的一连串“机关消息”,一时间烟雾弥漫、真假难辨。对“央企将迎来重组潮”的理性分析,逐渐演变为“一大波央企合并潮即将来临”的臆测,进而变成了“政府正强行推动央企强强联合潮”。

  以强强联合为主的“央企合并潮”会不会出现?

  《国资报告》杂志通过一个月的采访、调查、研究,在最新出版的第五期《国资报告》上推出重磅文章:《“央企合并潮”会不会出现》,解密背后真正的规律和逻辑。

  经《国资报告》授权,澎湃新闻5月10日全文刊发。央企合并

  2014年底至今,中国股市流行着这样一句“神逻辑”:南北车这样的“大块头”都能合并,还有什么不可能?在这样的鼓噪声浪中,“央企合并概念”插上了炒作和想象的翅膀,在股市狂飙突进。

  一幅“央企合并潮”的幻象呈现出来:政府和监管部门希望复制南北车合并的模式,在短期内、成规模地强行捏合中央政府监督管理的大型国有企业,推动强强联合潮。

  “央企合并潮”的幻象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大企业强强联合现象自上世纪90年代诞生以来,便已经形成了其自有的逻辑,它只是企业为做优做强,在重组方式中选择的非常特殊的一种形式。历史地看,大企业宜合宜分,都与全球经济形势、产业演进阶段、国家政经战略、企业竞争对手变化、市场规律、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等诸多因素密不可分。不同时代,彼时宜分,此时宜合;同一时代,那些产业宜分,这些产业宜合。

  李克强总理在听取南北车重组情况汇报时明确要求,要遵循市场规律和企业自愿原则。对任何国家而言,每一桩大企业强强联合都有其具体的特殊性,并会造成巨大影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不可能随意地排列组合。

  那么,当前的中国央企强强联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将向什么方向演进?哪些产业的央企合并预期更强?垄断是否必然阻碍竞争和效率?强强联合是否必须排斥政企分开?是否真的是历史的倒退?让我们透过幻象,找到那些迷惑我们已久的十个问题,《国资报告》将一一理性解答。

  1。我都被搞糊涂了,我们说的央企合并,指的就是央企重组吗?

  不是。合并只是企业重组方式中的一种。

  详解:近段时间,大家都在讨论“央企合并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非南北车合并莫属,从而使得大家误以为,央企合并就等于强强联合,就等于央企重组。

  事实上,央企间的强强联合,只是央企诸多重组行动中极特殊的一部分。

  一个企业想要做优做强做大,就像人要买房升职改善生活一样,面临费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工作调整、投资、家庭团结等问题,这就要求企业对所有权、资金、资源、人员、业务等要素进行重新配置,形成新的生产经营模式,使企业在变化中保持竞争优势。

  为此,企业便要根据最新的市场形势、产业发展阶段、企业自身情况等,进行必要的业务重组、资产重组、债务重组、股权重组、人员重组、管理体制重组,而重组的方式包括合并、收购、接管、标购、剥离、售卖、分立、破产等。这其中,既包括合并、收购等扩张性的重组工具,也包括分立等专业性重组的整合工具,还有剥离、售卖、破产等收缩性重组工具。

  合并,只是企业重组方式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公司合并可以采取吸收合并或者新设合并。新设合并是指两个以上公司合并设立一个新的公司,合并各方解散,是狭义的“合并”(Consolidation)。吸收合并是指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被吸收的公司解散,通常是弱小的一方被强大的一方“吞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兼并(Merger)。因此,广义的合并,既包括弱弱合并、强强联合,也包括强弱之间的合并。强强联合因其特殊性和影响力,往往最引人注目。

  2。国资委成立以来,央企从196家减到112家,都是通过强强联合完成的吗?

  不是。央企缩编,有加也有减,“大吃小”的兼并占大多数。

  详解:国资委成立之初,196家央企发展水平不尽相同,有弱有强,有大有小。为了使央企在经济中充分发挥主导性、影响力和带动性,央企之间每年都会进行兼并重组,以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央企品牌和效率。

  《国资报告》统计显示,2003—2014年,央企总户数从196家降到112家,通过兼并退出的央企为80家,新设合并的为9起,通过破产、撤销、调整退出的为3家,合资新组建、接管移交企业新增8家,“加减法”都有。

  近两年央企朋友圈里,除了南北车强强联合之外,还有两件大事:一是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整体产权无偿划入中国机械工业集团;二是中国华孚贸易发展集团整体并入中粮集团。这两则新闻没有引发太大的波澜,主要是因为它们被认为是央企“大吃小”的正常缩编。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兼并重组研究中心主任张秋生向记者指出:“央企是国家队,国家队的用途,一是国际竞争,二是国内安全,三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重是过日子艰难,华孚是因为块头小,和南北车合并的性质不一样。”张秋生认为,“此前,华孚就只有两条路,一条就是归到其他央企里去,另外一条就是把它卖了。因为它在保证国内安全方面,已没必要独立存在。二重并入国机,已经酝酿多年,这样一个老大难的企业,得有人帮它一起过日子。”

  与此相同,过去12年通过兼并退出的企业基本上属于这两类。为了实现资产整合和优化布局,国资委还专门成立了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等国有资产经营公司。

  相比兼并,新设合并案是极少数,仅9例,强强联合就更少。2003—2010年,央企平均每年缩编近10家,新设合并案每年平均仅一例。只有2008—2009年比较集中,共5例。此后,央企间的新设合并就没再出现,直至2014年底。这其中,仅中国化工、中国联通、中国交通建设、中国航空工业、中国外运长航在当时算得上是强强联合。2014年,除了中国外运长航,其他四家均为世界500强。

  央企缩编中有3个特例。一是2006年长江口航道建设有限公司调整为交通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二是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于2007年撤销,此前,其旗下中国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已破产,其总部资产和所属企业也早在2004年划转到上汽集团。三是华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破产。华诚投资是在中国华诚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经营发生困难的情况下于1996年成立的,成立后因盲目承债兼并亏损纺织企业而严重资不抵债,最终陷入破产的境地。这在央企重组历史上尚属首例。

  央企户数历年调整中还有增加的情况。一类是合资成立新企业,这类大多与业务分立、资源整合有关。除了上述的国新控股,2007年,国务院和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共同出资组建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入列央企;2008年,由国务院国资委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宝钢集团等央企共同出资成立的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揭牌,成为央企;2011年,为了实施电力设计、施工一体化重组,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在河北、吉林、上海等14个省(区域),北京、天津、山西等15个省(市、区)所属的电力勘察设计、施工和修造企业,分别与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葛洲坝集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组成中国电力集团和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二者进入央企队列。

  2014年,电信三大运营商合资中国通信设施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即俗称的“铁塔公司”;模式类似,但铁塔公司能否进入央企序列,目前尚未可知。

  另一类是接管。2004年,铁道部所属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铁道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移交国资委。2012年,国资委从发改委和财政部手中接管中国华粮物流集团。不过不到一年时间,小而弱的华粮物流便于2013年整体并入中粮集团,成为后者的全资子公司。

  强强联合指的是大企业之间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实行合并的经济现象。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市场经济已经经历了五次企业兼并浪潮。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经济衰退,但随着之后的复苏,第五次兼并浪潮到来。这次浪潮突破了国界的限制,全球性的跨国公司得到发展,强强联合组成“巨无霸”型的大企业成为这一时期最耀眼的瞬间。世界第一和世界第三的航空制造公司——波音和麦道,以及雷神与休斯先后强强联合,造就了全球最大的飞机制造企业和世界最大的军工承包商之一。

  3. 既然做强做优有那么多种方式,为什么我所知道的央企重组大都是兼并重组的扩张,却少见其他特性的重组?

  一是与兼并重组的扩张特性有关;二是与多年来央企扩张性重组的选择有关;三是企业重组中,扩张收效快,其他方式收效慢;四是与我们的眼球有关。

  详解:企业并购是资本扩张的重要手段。通过并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资本经营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实现资本的低成本、高效率扩张,形成强大规模效应的手段,这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特点。

  任何企业要实现资本扩张,仅靠自己的力量,通过自身的积累是不行的。从企业由原始资本积累到自由竞争阶段,再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的过程来看,兼并与收购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兼并了几千家公司的大企业。

  央企“做大”与兼并密切相关。2003年以来,在“三年成为行业前三名”的“军令状”下,央企对内对外的兼并之路可谓马不停蹄,同行业的横向兼并、价值链上下游的纵向兼并、多元化混合兼并、跨国合资并购等多头并举。

  在国内,宝钢收获宁钢,中粮入主蒙牛,中国电子入主南京熊猫,西电入主宝光,中海油收购海化……

  海外方面,中石化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中航工业并购奥地利FACC公司、美国西锐公司100%的股权、美国大陆航空活塞发动机公司、耐世特汽车系统100%的股权等;中海油151亿美元成功收购尼克森;东风汽车公司2014年斥资8亿欧元认购PSA(标致雪铁龙)集团约14%股权;2015年,中国化工集团476亿元收购倍耐力,创央企最大海外收购。

  兼并重组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因其过快、盲目带来了很多风险,留下了很多隐患。企业之所以要重组,是因为现有的肌体已经不够用或是不好用了,兼并如同西药,药效猛,见效快;而分立、收缩性的重组更像是中药,温而苦,见效慢,但长期看来,是治本之策。

  有的央企此前过度扩张,曾一度登上世界500强,但很快,在行业整体下滑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企业急转直下,资金链断裂,濒临破产。负责人留下烂摊子,继任者必须采取收缩战术,而由于短时间内很难看到显著效果,继任者往往是吃力不讨好。

  2010年以来,央企通过并购重组实现对外扩张的发展模式趋于理性,从做大到做优做强的思路转变,使得剥离重组、产权置换等减法重组模式越来越重要。而这些消息,因为其观感远不如兼并来的刺激,常常不被我们的“眼球”所重视,被淹没在新闻里。

  4。那么,央企重组做了哪些兼并之外的动作?“用好用活股票市场和产权市场”,难道不主要是为了推进央企强强联合吗?

  不是。一直以来,央企对内的分立、剥离等“塑形式”的重组都在进行,且正在从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

  详解:央企重组远不是兼并那么简单。就像是健身,人不仅要通过补充营养让自己壮实起来,也要配合有针对性的锻炼来塑形。企业也一样,要的是精壮,不是肥壮。再大的企业,如果只是一坨肥肉,肯定是跑不快的。

  这些年来,央企通过整体上市或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来优化资本结构,通过成立新公司、事业部改革进行资产和业务重组、专注主业,通过产权交易“清理包袱”,通过管理体制改革进行管理、人员的重组等等。其中,剥离、分立等“塑形式”的重组变得越来越重要。

  国资委早在成立之初便强调,各中央企业要突出主业,抓紧研究企业间的非主营业务同业重组。

  2009年,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重组长安汽车集团。这是首例央企汽车资产重组,也是国内最大的汽车业重组案例。它避免了各大汽车巨头之间的同业竞争,也为央企之间进行产权置换和剥离整合提供了经验。

  2011年9月,国资委下发《关于中央企业国有产权置换有关事项的通知》,首次规范了央企之间以及央企与地方国企之间国有产权置换的操作原则和方式,让不同企业能够通过所持产权、资产进行交换,各取所需、做强主业。

  2011年,时任国资委副主任的邵宁表示,中央企业要做好内部资源整合。并购重组不能只吃进,不消化,在并购的同时还要做好业务剥离,把有限资源集中发展优势业务。

  此前,央企引发最大反响的一次业务重组应数非主业宾馆酒店和房地产业务的剥离重组。很多央企“退房”,选择的是在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的方式。邵宁当时表示,前几年做的剥离,主要是清理无效低效投资。今后,要逐渐将非主业、非战略性业务剥离出去,即使是盈利的业务,如果不符合公司发展战略,也要坚决退出。

  2015年4月,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在中央企业规划发展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更加注重调整布局结构。央企要坚持立足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利用高新技术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产业整合和内部资源整合力度,剥离重组长期亏损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稳妥化解产能过剩风险,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行业竞争力。

  黄丹华在会上强调的“用好用活股票市场和产权市场”,其目的是“促进项目融资、孵化注资和产权流转”,既适用于合并收购,也适用于分立剥离。

  5。通过上面的介绍发现,央企历史上的强强联合少之又少,但这次大家都说“央企合并潮”要来了,很多消息真假难辨,有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分析央企强强联合的可能性?

  有。企业重组的动因,通常包括国家战略、产业结构调整等外因,以及企业自身产业链整合、国际化扩张等内因两方面。此次央企重组,恰逢国家战略、企业转型升级、国际化扩张等多重因素叠加,内外因又同时指向国际化。因此,分析此次央企强强联合的规律与逻辑便与国际化分不开。

  详解:现在流行的逻辑是这样的:“南北车这样‘大块头’都能合并,还有什么不可能?”在这样的逻辑下,坊间关于央企强强联合的传言甚嚣尘上:中国石化与中国石油、中国中铁与中国铁建、中船工业与中船重工、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宝钢与武钢、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等纷纷传出合并消息,惹得各大央企赶紧发布澄清公告否认传闻。中国石化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石化实说还自我调侃:过年被逼问结婚,一上班被逼问合户,还能愉快地玩耍吗。

  此外,如三大航空公司、中煤与神华、普天与烽火、中远与中海等早年间的传闻,夹杂着更多毫无根据的消息集中爆发了出来。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评价认为,央企重组的背景是真的,动因是真的,只是信息常常是不准确的。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高粱分析央企强强联合的背景和动因时指出:“过去我们走出去,不是我们走出去,是借船出海,跨国公司跑到我们这里设厂,用我们的廉价资源、劳动力去赚钱。我们现在则正在改变这个状态,依托国内市场把企业做大之后,再利用海外市场资源,是未来的趋势。从这个角度看,培养中国的大企业,甚至跨国公司,和国际的跨国公司抗衡,过去重视这个事情的人比较少,现在是到了一个高度重视的时候,并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判断几家央企是否“有资格”合并,方法论是现成的。在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兼并重组研究中心主任张秋生看来,央企要强强联合要具备几个前提条件,“有能力、有条件参与国际竞争,所在产业有比较大潜在市场的,且合并以后对国内的副作用要小于在国际上正面作用。”

  第一条是对企业自身实力的要求,更要求企业的主要竞争主体应该是国际对手;第二个条件是对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一个有前景有潜力的产业,是企业强强联合的基础;第三个条件实际上是对出口份额提出了要求。张秋生举例说:“回到最经典的波音、麦道合并案,它的客户在哪里?是全球客户。如果二者合并后,主要收入还来自于美国市场,反垄断机构能同意吗?”

  经济危机总能为企业兼并浪潮打下基础。它们不仅带来了破产、失业、流离失所等萧条,还带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洗牌。此时此刻,是大企业抄底的好时候,强强联合抵御风浪也是一种选择。

  2008年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将世界市场经济再次拖入泥潭,又一个周期到来。之后几年,企业并购疲软,是否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被视为经济是否向好的标志。2011年,沉寂了多年的日本企业界终于传出新日本制铁和住友金属工业合并的消息。日本独立行政法人经济产业研究所(RI.TI)教职研究员大桥弘当时认为:“这个消息打破了日本许久以来的沉闷,带来了一线光明。如果粗钢产量仅次于安赛乐米塔尔(Arcelor Mittal)公司排名世界第二位的大型企业合并能够成功,就会使日本国内其他行业也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和重组,加强向海外发展的势头。在预测今后的日本经济上,这次合并的成功与否也具有重大意义。”

  如今,随着中国企业更深入地加入到国际市场,央企的强强联合将震撼世界。(.澎.湃.新.闻)

共 2 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cnfol001下载中金财经客户端

好消息!还在为选择留学院校而苦恼吗?还在为复杂的移民申请流程而心烦吗?818出国网微信号汇聚最新的出国资讯,提供便捷的移民留学项目查询和免费权威的专家评估,为你的出国之路添能加油!

微信关注方法:1、扫描左侧二维码:2、搜索“818出国网”(chuguo818)关注818出国网微信。

名博
指南针:七连阳又有何妨 少爷:首战告捷有重大启示 彬哥:六连阳后防止回调 李君壮:连续上攻高抛低吸
推荐
牛熊:周四的热点直播 指南针:周四操作参考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注册 登录
博客微社区圈子

老怪:今日投资消息早知道潘益兵:周二早间市场信息

徐小明:周二大盘操作策略财智:大反弹后防出现分

龙头:反弹预示结构性行情存在灵枝:再次冲刺3100

梦回:盘前聚焦热点板块李清远:围绕3000展开震荡

吴西:此时需寻找低位绩优股纤虹:反弹仍存两大隐忧

拾金客:短期定呈现震荡格局一狼:重点把握三个方向

彬哥:今日重点关注一件事灯塔:今日开盘前参考提示

天赢居 指南针 波段之子 林荫大道 鸿牛中金客

刘正涛 秦国安 雨农谈股 实战教父 散户20年

操盘飞刀 短线王 先知窝窝 投机少爷 木头玩股

李博文 天津股侠 旗帜先明 牛传千股 狙击牛熊

金鼎 海西一狼 律动天成 江南股神 短线狙击炮

呈点 金智投资 股市猎枪 北京红竹 涨停板老黄

狗蛋 五域论湛 老怪中国 洛阳上官 山东虎子中金

赞助商链接

专家看盘今日荐股收益排行

赞助商链接

分类信息

X
微信扫描二维码,体验微行情服务,速查股票、利率、贵金属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