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论证!金章“锈斑”并非黄金生锈
来源:中国网
作者:佚名 2017-10-26 14:17:18
中金在线微博
关注
黄金因其自然属性,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历史上最为珍贵的贵金属。从千年以来的货币价值,到现在的收藏价值。当下的黄金收藏更是投资热点,伴随着投资热,黄金的相关问题也越来越为民众所关心,这当中尤以黄金或者说纯金的“生锈”最吸引眼球。而其原因,终究是因为现有科技条件下无法做到真正的100%纯金。而真正“生锈”的部分并非源于黄金,而是纯金中含有的“杂质”。
纯金中含有“杂质”?对于业内来说是标准,即使根据2016年4月实施的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布GB11887-2012《首饰贵金属纯度的规定及命名方法》第1号修改单,纯度最高的“足金”,纯度能达到999.0‰,也无法做到1000‰。如果做一个换算,也就是说1000克的纯金,也将含有1克的非黄金物质。黄金本身并不会被腐蚀,所以说正是这1‰(千分之一)的杂质造成了最后的“生锈”。
纯金杂质都包含些什么?
正因为纯金从技术上无法完全去除“杂质”,而正是因为这些“杂质”造成了纯金“生锈”。这些“杂质”的成分又是什么?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会造成“生锈”,我们如何去避免“生锈”这一化学反应的产生,或许是所有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所在。
纯金附带的“杂质”,如果通俗的讲便是“银”、“铁”、“铜”等常见金属物质。而这类物质容易在复杂的温度、湿度等状态下产生化学反应,造成“锈斑”。进一步分析,便是属于不溶于水的无机物,以及属于有机物和溶于水的无机盐。这一结论,也曾经在中国钱币博物馆研究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周卫荣的相关实验中得到证明。
根据周卫荣导师的实验,选取5枚腐蚀比较典型的金币,用无标样和有标样两种能谱检测方式,对金币样品正背两面约百处各种斑点进行了扫描电镜检测,并配以各元素的面分布分析。发现金币表面的锈斑从物质组成上可分作五种:高银锈斑、硅酸盐斑点、铁铬氧化物斑点或擦痕、有机物斑点及可溶盐斑点,其中高银锈斑的存在是金币出现锈蚀的主要表现。金币上的五种斑点又可划分为两类。前三种为一类,属于不溶于水的无机物。后二种为一类,属于有机物和溶于水的无机盐。
杂质为何产生“锈斑”?
周卫荣导师的实验将这些杂质进行了区分,而这些杂质又是在何种条件下会产生“锈斑”呢?实验过后,周导师同样做出了严谨的分析:
第一种高银斑点最初应是金属银,后来与环境中的氧化剂作用形成了氧化物等化学物质,包装材料的老化分解及空气中有害气体对这种锈斑的生长有直接的促进作用;第二种硅酸盐类显然是灰尘之类的污染物,此种斑点本身不会直接氧化扩散,但因是币面瑕疵,极易成为腐蚀靶区,且此种斑点的存在对金币的光洁度也很有影响;第三种铁铬氧化物斑点或擦痕当是冲压模具脱落下来的铁铬细小颗粒粘污金币,后被环境氧化后形成。
第二类的两种斑点则应该是在金币的分拣、包装、布展或入藏及观赏过程中,手上的汗液、空气中漂浮的有机液滴等原因造成都可能在金币表面形成此类斑点。
通过分析,便可归纳为两点,一是因为环境造成的氧化;二是人为造成的斑点。
如何避免杂质产生“锈斑”?
技术条件无法避免杂质的存在,但当我们知道这些杂质的成分以及形成“锈斑”的原因之后,便可通过现有的手段去尽量避免“锈斑”的产生。一方面,是从生产环节出发,这对于投资者而言,无法把控,更好的选择是投资那些有着较强实力的币钞生产机构的产品。另一方面,便是在日常保养上,避免对“纯金”产品进行二次“污染”,尽量隔断这些杂质可能造成“锈斑”的条件。
黄金作为贵金属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其纯度也越来越高,投资价值也一直高居不下。虽然“锈斑”问题作为黄金投资的难题一直存在,也并未影响消费者的投资热情,但能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和看待“锈斑”的产生,将黄金和“杂质生锈”区别看待,无疑也将更好帮助投资者们理性面对,合理投资,这也正是此文的用意所在。
- 名博
-
指南针:七连阳又有何妨 少爷:首战告捷有重大启示
彬哥:六连阳后防止回调 李君壮:连续上攻高抛低吸
- 推荐
-
牛熊:周四的热点直播
指南针:周四操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