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center]
数据来源:Wind资讯、证券业协会 本版制表:张欣然 本版制图:翟超
如果将央企背景的券商比作贵族,将地方政府背景的券商比作官二代,那民营券商无疑就是最草根的屌丝。
股东相对弱势,资源财力又相对有限,民营券商的日子过得很艰难:不仅业绩平平,还因受制于资本金不足无缘一系列创新业务。民营券商在央企背景和地方国企背景券商的挤压下,生存空间越来越窄。
开局轰轰烈烈
逐渐归于沉寂
12月16日,锦龙股份发布公告称,证监会核准了该公司收购中山证券66.0517%股权的重大资产购买方案。这意味着,该公司此次重大资产重组已基本完成,中山证券正式成为上市公司锦龙股份的一部分资产。
这是近年来民营券商傍大款的鲜活案例之一,市场上类似的案例还包括正在进行中的民族证券并入方正证券。再往前推,还有西安华宏证券被中国邮政集团收购、福建省能源集团收购华福证券。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案例无一不是财大气粗的央企或地方政府旗下的国企收购民营资本手中的券商。
曾几何时,民营券商凭借活力及灵活性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市场一度对它们充满期望。
时间倒回2001年11月23日,证监会下发《关于证券公司增资扩股有关问题的通知》,正式打开了民营资本进军券商的大门。次年,民生证券成为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民营券商。
随后不久,各路民营资本纷纷杀入证券业。来自证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2年年底,国内民营券商接近20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德隆系控制的德恒证券、中富证券和恒信证券。但随之而来的券商民营化危机使得轰轰烈烈的民营资本参股券商活动被监管层再次关注,富友证券事发、德隆案爆出、闽发证券谢幕。
在经历长达5年之久的综合治理之后,如今市场上的114家证券公司中,民营资本控股券商仅15家。除了民生证券、德邦证券、方正证券等市场耳熟能详的券商外,还有国金证券、太平洋证券两家已上市以及第一创业证券一家拟上市的券商,剩下的一些民营券商多是籍籍无名的小券商。
但随着证券公司推行净资本考核,由于严重受制于资本规模的约束,民营券商公司的人才积累、业务开展均无法伸展,这些公司与身处第一梯队、拥有央企背景的券商和身处第二阶梯,拥有地方政府背景券商差距日益拉大。以湘财证券为例,尽管该公司在证券市场曾经一度十分辉煌,业务水平也是所向披靡,但今时的湘财证券无论资本规模还是业务排名,都彻底远离了券商第一阶梯。
“民营券商花儿还未红。”这是多位券商研究人士对目前民营券商经营状态的一致判断。
也正因如此,部分在困境中徘徊的民营券商不断求变。以民族证券为例,在成立的10多年里,这个公司已经经历了三次大股东更替。
2010年6月,北京政泉置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政泉置业”)以2.91亿元从石家庄商业银行手中买下民族证券6.81%的股权。同年年底,为达到“一参一控”条件,民族证券原第一大股东首都机场集团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将所持61.25%民族证券股权挂牌转让(约8.54亿股)。接盘者正是打败了众多央企巨无霸、注册资本仅4亿元的政泉置业。2011年6月,民族证券完成工商变更,政泉置业如愿上位,持股比例达68.07%。
政泉置业入驻之初,可谓雄心勃勃,甚至提出“三年做到全国前五,五年做到全球前十”的宏大口号,并承诺在2011年底前完成150亿元~200亿元的注资。
可如今不到三年的时间,还未做强做大的民族证券再一次被大股东抛弃。9月25日晚间,方正证券公告称,将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吸收合并民族证券。
而那些股权一直未发生变化的民营券商,不是业绩平平,就是管理层变动频频。以华林证券为例,2003年开始,该公司历经小君安时代及小国信时代,2011年则进入小平安时代,尽管中途某些业务稍有起色,但整体规模并不大。
2013年底,华林证券管理层去平安化正式触及备受关注的投行部门。一波三折的背后,其实更多地反映出了实际控制人的急切心理及对管理层信任的缺失。华林证券近年来频繁更换高管并未能使业务做强做大,只留给市场一个不断更换管理层的悲凉背影和平淡业绩。
证券业协会公开数据显示,2010年~2012年,华林证券净资本排名从81名降至90名,三个年度净资本金分别为10.36亿元、8.86亿元、9.27亿元;近三年净利润排名在行业75名上下徘徊。
股东强势能量大
股东弱势百事哀
“总体而言,民营券商的经营方针比较进取,但尚未显现出优势。”深圳一家央企背景的券商非银行金融行业研究员认为,目前的民营券商大多由区域小型券商改制而来,规模普遍较小,且缺乏长期的客户积累,因此业绩表现并不太突出。
曾在两家大型民营背景证券公司任职的券商研究所告诉证券时报记者,民营资本进入券业后,不可能一下子在业务、人才、客户资源和管理方面做得很好,只能从小做起,因此短时间内民营券商的业绩难有较大改善。
事实上,股东的实力究竟有多重要,我们从排名前列的证券公司便可知一二。
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2012年度净利润排名前十的证券公司分别是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国泰君安、广发证券、招商证券、国信证券、银河证券、华泰证券、申银万国及中信建投;它们的股东则分别为中信集团、汇金公司、招商局集团、上海国际集团等知名的央企背景或国企背景的企业。而民营券商大多数排在行业中段水平,有的甚至位列行业末端。
除了股东本身的实力,股权变动也可能对证券公司造成致命影响。那些股东频繁更换、高层内斗不止的证券公司,业绩往往表现不佳。这方面,长期处于新老股东交替的民族证券是典型案例。2010年~2012年度,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2.33亿元、7.78亿元和6.63亿元;净利润为3.13亿元、0.72亿元和0.91亿元。
此外,民营券商的股东资源、业务项目资源等在行业内亦不具备竞争力。以券商投行承揽首次公开发行(IPO)项目为例,有央企背景的券商以承揽大项目为主,而民营券商则以承揽中小项目为主,其中的典型代表当属平安证券。
Wind资讯数据显示,自2009年IPO重启以来,平安证券共承销99单IPO项目(包含联席保荐项目),其中仅方正证券、江河创建、明泰铝业、鹿港科技、恒立油缸、玉龙股份6单是主板项目,其余均为中小板或创业板项目。而中信证券承揽的44单IPO项目大多为大项目,其中中国中冶、农业银行、大连港等14单IPO募集资金超过20亿元。
“如果集团项目多,自然优先考虑拿给自己旗下券商做,而券商投行部主要也是为集团公司做好资本中介服务。”深圳某央企背景的券商副总裁表示,券商投行团队在能力有余的情况下,才会承接其他公司的中介业务。而民企券商巨头则是更了解民企的运作手段和盈利模式,因此在投行业务选择上更青睐民企兄弟。
“民营资本券商能否为证券市场发展带来相应的附加值?这个问题显然需要时间和业绩来解答,目前还没有答案。”一位不愿具名的上海中型券商非银行金融研究员称,民营券商的实质是民营企业,而民营资本的本性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与国有券商“风险最小化”的经营目标有很大不同。
进一步增资扩股将是许多民营券商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据了解,由于受净资本规模的限制,部分民营券商在投行承销与保荐业务、自营业务、资产管理业务上可谓一片空白。以民营券商日信证券为例,目前该公司资本金不足20亿元,也尚未获得投行保荐承销资格。
成功案例
在做特色券商方面,国金证券是个不错的案例。上市之后,资源谈不上丰富的国金证券迅速紧抓投行和研究所业务,走过数年熊市,经营业绩反而稳中略升,令那些亏损的券商十分羡慕。年报数据显示,2007年国金证券营业收入为15亿元,2012年这个数据微增至15.3亿元。
2009年国金证券研究所成功逆袭,跻身新财富第七届本土最佳研究团队,让此前一路遥遥领先的优势大型券商真切地感受到新锐中小券商的冲击力。
投行业务方面,股权融资市场不景气之时国金证券也曾尝试对债券融资进行突破。2012年,公司承销5单规模较大的城投债,如珠海华发集团市政项目、仪征市城建项目、东台交通建设项目、松江城建项目等累计承销金额达到70亿元,不仅同比激增近3倍,而且较同期抢滩的中小IPO项目金额也高出1.2倍。
不过,随着行业创新的不断深入和通道业务的持续萎缩,如何利用既有优势升级转型,成为国金证券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失败案例
与国金证券专注发展优势业务不同,太平洋证券上市六年来,凭借前十大股东高频率的股权质押与股权减持让众人熟知。尽管太平洋证券不断地完善相关业务资格,但其他指标如净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率均列行业末席。2013年前三季度,太平洋实现净利润7918万元,这个数据虽已超过去年全年的7049万元,但在行业内仍处于劣势。
此外,太平洋证券是19家上市券商中唯一一家总市值不足百亿元的券商。公司总资产为48亿元、净资产为21亿元,双双排名垫底。(记者 张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