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达证券今日在研报中发布了今日投资故事–“纸牌屋”的秘密。研报称,没有哪一部美剧能够在“金融圈”引发如此广泛的关注,但《纸牌屋》做到了,只因为它贴上了“大数据”的金字招牌。
纸牌屋的东家不是任何一个电视台,而是名为Netflix的电视台和电影院的平台,是北美最大的付费订阅视频网站。换句话说,昔日的内容发行商改行做了内容制造方。Netflix基于其3000万北美用户观看视频时留下的行为数据,预测出凯文〃史派西、大卫〃芬奇和“BBC出品”三种元素结合在一起的电视剧产品将会大火特火,由此大胆的在纸牌屋的拍摄、发布方式上做了一系列革新。
大数据助推Netflix的“定制化”服务获得巨大成功
Netflix(奈飞)公司是美国流媒体龙头,凭借独特的“定制化”服务,Netflix公司去年四季度营业额达到11.7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4%;净利润则为4800万美元,同比增长500%。第四季度美国国内市场新增用户数量233万,总用户数达到3342万。上周五,美国媒体巨头Netflix推出其大热的原创剧集《纸牌屋》(House of Cards)第二季。受此影响,Netflix的股价在上周飙升至52周高位439.49美元。
基于大数据的Cinematch推荐系统极大的增强了用户粘性,基于用户喜好制作的的原创剧集,是“定制化”模式的进化产物,吸引了大批新用户。大数据时代,“定制化”模式的成功有其必然性,必将推动各类服务业产生颠覆式变革。
Netflix称其挖掘其用户行为的“大数据”(Big Data)已经很长时间了,《纸牌屋》是其数据分析结果的第一次战略运用。我们可以按照如下方式理解这种“战略运用”——用户只要登录Netflix网站,对某一个视频的每一次点击、播放、暂停、快进、回放,看了几分钟就彻底关掉视频,或者停了一段时间又重启,都会成为一个“事件”,被记录下来并汇入后台进行分析。如果足够多的人在整段视频中的同一个地方做了相同的举动,那么数据就开始显露出意义了。
《纸牌屋》也一改美剧的传统推送方式。它不再依赖于观众的口碑,它还没有开播,就一次性确定要拍两季共计26集,这在美剧界无疑是一次豪赌。但Netflix有其自己的理由:《纸牌屋》根本不需要攒口碑,在制作之初便知道哪些观众会喜欢它——只需向标签为“喜爱凯文〃史派西”或“喜爱政治剧”的观众推荐一下就行了。
《纸牌屋》火爆的逻辑其实并不复杂,其秘密在于——它运用“大数据”的武器,对观众的需求进行了“精确打击”。很久之前便有人指出,Netflix的数据库是个大宝藏,但是很难在一时间找到数据开发的工具。就像知道脚下有石油,却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开采提炼一样。早在《纸牌屋》之前,Netflix也曾使用数据分析,选择播出的影视剧。法国电影《不要告诉任何人》,在美国的票房只有600万美元,Netflix却利用数据分析发现,其中有文章可做。2011年时,Netflix播放《不要告诉任何人》,影片播放排名位居节目排名第四位。
在2013年年末,淘宝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它推出一种服务,淘宝用户可以看到自己在过去一年中购买商品的消费总额、消费结构的分类的信息,细致到“快递小哥为你奔波了XX公里”的信息也能看到。这项服务风靡一时,尽管更多带有娱乐性质,却也让人感受到大数据的力量。数亿淘宝用户的消费行为的数据库,其间包含这多大价值,将难以估量。也许淘宝早已开始了由“发行商”角色向“制造商”角色的转换,正如同Netflix一般。
“大数据”在信息整合和分析方法上的突破将成为未来人们关注的问题,如果与消费领域深入结合,它还能爆发出多大的魔力呢?纸牌屋的秘密可能只是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