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情况下每年一个亿的市场,对于三千多家的A股上市公司中的任何一家来说,顶多是一个小目标。但就在本周,这一个亿的生意却让舆论和资本市场风生水起——数十家媒体报道,甚至称其意义相当于辽宁号航母;涉及的上市公司股价3天累积上涨近三成,大约增加了60亿元人民币的市值。
这个成为舆论焦点和资本热点的事件,就是中国能够制造自己的圆珠笔头的钢材,未来能够代替进口钢材独霸市场的局面。取得这一技术突破的上市公司太钢不锈
,也成为了开年股市中冬天里的一把火。从1月9日到1月11日,太钢不锈3天股价累积涨幅超过27%。
国产笔尖钢材引爆舆论和股市
让我们先回溯舆情经过。根据公司公告和检索网络信息,这件事起源于2017年1月6日,山西卫视山西新闻联播报道了《创新的力量:笔尖“皇冠”太钢造》,报道从一年前国务院总理在“山西太原钢铁煤炭行业发展座谈会”上提到了“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柱,目前仍需要进口”说起。这番领导人的讲话,当时在媒体上还以《【震惊】不是总理说出来,真不知道中国连圆珠笔头都生产不了》、《明明砸钱研发好了,中国为何还是造不出圆珠笔头》等文章进行了后续报道。有读者也许会想到,这些报道在当时就曾引起舆论的热议。
回过头来看,这则报道真的对一年前的一幕悬疑剧进行了解谜。报道称,圆珠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直径0.5~1.0毫米的碳化钨球珠我国不仅自产满足国内需求,还大量对外出口;直径仅有2.3毫米的球座体,无论是生产设备还是原材料,长期以来都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国家手中。
太钢不锈公告称,2016年9月成功生产出第一批切削性好的不锈钢钢丝材料,经过国内知名制笔企业实验室近千次的极限测试,用太钢不锈钢原料生产出来的笔芯显示了不同角度下的连续书写800米不断线。测试结果表明,圆珠笔出水均匀度、笔尖耐磨性基本稳定,产品质量与外国产品相当。太钢不锈组织起草的《笔头用易切削不锈钢丝》行业标准已经通过全国钢标委审核认定。公司表示在现有基础上,将进一步优化全线工艺,提升关键技术质量指标水平,满足制笔企业的要求。
让“圆珠笔头”新闻火爆的,还得需要新媒体的推波助澜。1月9日,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发布《搞定!中国终于造出圆珠笔头,有望完全替代进口》一文,助推消息传遍网络;当天新华视点官微综合了FM904山西综合广播、人民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报道,沿用人民日报官微标题进行再次传播,保持了这一事件的舆论热度;此后新京报等传统媒体和自媒体跟进,直到11日公司公告之后达到传播文章数量的小高峰。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山西台的原发报道,还是人民日报官方微信的后续报道,还是新京报的深度报道,对生产圆珠笔用钢材的企业主体都是太钢集团,部分采访对象也是太钢集团的员工。无论是太钢集团还是太钢不锈,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没有将这一事件与太钢不锈直接联系起来。直到1月9日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上询问太钢不锈:“近日有新闻报道,说太钢集团生产出圆珠笔笔头和笔珠了,请问是本公司吗,项目是在集团还是在上市公司里?”太钢不锈才在回答中表示:“新闻报道的圆珠笔的笔头是太钢不锈上市公司生产的。”随后,才有相关媒体对太钢不锈进行了新一轮采访。
股市出现热炒源于社会效应高
舆情热度之后,对本次事件还有很多冷静的思考。例如,在这项创新的市场空间方面,多家媒体引述了几乎是同一组数据,即国内每年需要以每吨12万元的进口1000多吨笔头用钢材,一旦笔尖用钢国产化之后,将大幅度削减制造成本。实际上,即使对这部分市场完全进口替代,加之进口替代导致价格降低,市场空间也不过是1亿元人民币左右。有媒体指出,实际上全世界的圆珠笔产业利润总和也仅仅在10亿元人民币的水平,仅仅是阿里巴巴年利润的6%;因此有舆论认为,“强者的目标是抓大放小,而不是事无巨细都要吃干抹净,做一个万精油”。
就算是这一亿元的市场空间都归属于太钢不锈,相比于其2015年679亿年收入、年产不锈钢近400万吨的水平,显然光靠笔尖用钢创造的收入和利润,是不足以拉动公司3个涨停板。实际上,据媒体报道,太钢不锈工作人员称,目前销售并没有完全打开。
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认为,“中国造笔尖用钢”事件,更大的意义在于对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方方面的所带来的启发,对于当前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现实意义。这种心理投射在资本市场中,如果有相应的公司能够满足,就往往会取得丰厚的资本收益。
有媒体指出,国内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食品的质量、安全十分重视,但是对便宜的圆珠笔,长期以来,对质量的敏感度远远不及价格。这导致行业长期低价竞争,甚至假冒伪劣大行其道。在这种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的动力和能力受到严重压制,导致行业创新偏弱;加之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无论从笔的类型、还是工业设计,中国制笔企业长期都是技术的追随者,企业越来越举步维艰。因此,中国制造的笔尖用钢,不仅仅是降低了制笔企业的成本,而且有助于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升效益。
相关报道提到,制笔厂家由于竞争环境恶劣,没有动力(利润)引进笔头加工的生产线,而是进口国外笔头组装。尽管行业相信掌握核心技术才是出路,但是如何让核心技术为企业带来相应的市场收益,也是值得深思的难题。在这方面,国有企业在引领行业发展上,应该有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澎湃新闻在引述太钢董秘办工作人员表述时称:“这项技术并不是由多先进,只不过笔尖钢市场规模比较小。之后在公司领导重视下推动了一把,经过工艺优化、工序改进等试验,提高了一大步,把这个技术稳定了、掌握了。”
有舆论表示,不能简单地用笔尖钢的利润高低来看太钢不锈,“重要的不是这道问题的答案,而是解题的方法”。有知乎网友认为,笔尖球座生产和加工的工艺精度要求很高,代表着国际顶级技术,攻克类似的技术还能服务于类似的工业品。这验证了一种工业方法论,锻炼了工业能力,也培养了更多人才,积累更多经验,无形之中提高了我们的工业能力。
(原标题:笔尖钢材如何让概念股三连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