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由《清华金融评论》主办的“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创新发展”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活动邀请了监管机构领导、学界专家、业界权威、商界领袖深入解读普惠金融政策,并探讨普惠金融与互联网科技结合后的发展新路径。明特量化CEO李英浩作为新金融行业的代表,应邀出席此次论坛。
论坛上,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忠民、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长焦瑾璞、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伍旭川分别发表了主旨演讲。会上他们统一了意见,金融科技已经成为普惠金融数字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创新科技的飞速发展,促使普惠金融规模化落地成为可能。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创新发展”论坛
金融科技:实现金融既“普”又“惠”
“普惠金融”一词自2005年提出至今,已成为一个流行词。纵观上千家互联网金融平台,多数的愿景、使命与“助力普惠金融”相关,并提到致力于消除金融在财富分配中贫者更穷、富者更富的“马太效应”。
李英浩认为,互联网金融行业唱响“普惠金融”的背后,一是由于政府的积极搭台;二是因为科技正在驱动金融商业模式发生裂变。“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移动互联网技术具有后发优势,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5.02亿,同时数据采集、处理能力明显提升。”
明特量化CEO李英浩参加“大数据+人工智能助力创新发展”分论坛
“目前,中国已是全球金融交易最活跃、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在他看来,数据正在加剧前沿科技的爆发。在传统金融领域,银行风控主要依据强特征数据,比如工资流水、有无房产、社保证明等,很多人不具备信用记录,就无法享受到平等的金融服务。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数据、消费数据、电商数据等有效弱特征数据的挖掘,能够对曾经排除在银行体系之外的人群进行风险评估,服务更多的人群。
与此同时,李英浩坦言,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运用还比较初级,这是因为数据挖掘还未完善。未来,明特量化会在大数据收集、运算能力方面进一步加码,扩大样本数量,挖掘更加真实的用户场景化需求,通过科技创新、技术输出为行业赋能。
金融出海:科技输出的全新路径
作为一家定位于全球化智能网络信贷机构,明特量化已将机器学习的量化算法运用于中国和海外的普惠金融业务中,服务更多信用空白和信用边缘的人群,帮助用户唤醒沉睡的数据价值,获得公平的金融服务,在全球范围内践行普惠金融之路。
明特量化创办于2015年,是首家同期布局海内外的全球化金融科技公司,两年间,明特量化先后在美国、中国、印尼设立分公司,为三地用户提供网络智能信贷服务。
“在印尼2.6亿人口中,银行借记卡的渗透率不足36%,信用卡的普及率不超过2%。民间的大量借贷需求,主要由小贷公司、车贷、典当行等完成。而与此相对的是,印尼整体的消费意识旺盛,借贷需求巨大。”李英浩以印尼举例到,东南亚国家的在线信贷市场已经到了井喷发展的拐点。成熟的金融科技企业可以利用国内先进的技术研发优势、产品设计优势和风控大数据优势,以中国本地为核心,在各个国家布局,通过战略合作进行技术输出,助力全球金融科技行业的裂变发展。
“国内核心技术框架搭建成熟,金融科技出海成本较低,而且能迅速展开业务铺设及落地应用。所以这个市场有很大机会。我们始终怀抱共赢的心态,希望用成熟的商业模式为大家带来一些经验借鉴。”李英浩表示,明特量化一直致力于在金融科技领域发展国际业务,希望将中国金融科技技术输出到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