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全球化智库(CCG)与南南国际教育智库研究院联合发布《中国国际学校蓝皮书(2017):“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战略报告》,该报告对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国际学校服务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对中国国际学校的需求,西方主要国家国际学校走出去的战略与经验,“一带一路”沿线典型国家国际学校运营与市场结构,并对中国国际学校如何“走出去”提出了政策建议。CCG副主任兼秘书长苗绿博士对报告进行了发布。
随着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走出去的企业与其他相关机构也在迅速增加。与此同时,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建设项目的持续推进,中企派驻海外的劳务人员逐年增加,其中大部分为央企员工和外派教师,随之而来是这些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工作生活一定时间的群体都会面临学龄子女的教育问题。与中企走出去的高水平相反的是,中国国际教育走出去的步伐却相对缓慢,基础教育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有关领导在大会报告中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要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中国的国际学校,尤其是中国的民办国际学校,正是能够契合这一崭新国际合作平台的行动主体。外派人员子女教育需求与中国外交、发展战略布局,使得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发展自己的国际学校其意义与可行性日趋明了。
为促进中国国际学校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全球化智库(CCG)与南南国际教育智库研究院联合推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国际学校发展战略报告》。《报告》分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对中国国际学校的需求、西方主要国家国际学校走出去的战略与经验、“一带一路”沿线典型国家国际学校运营与市场结构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国际学校服务对象调查以及对国际学校“走出去”的政策建议五个部分。
报告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缺乏优质国际教育,“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对中国国际学校需求量大,英美加等国国际学校走出去的战略经验对中国国际学校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借鉴意义。此外,报告还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典型国家国际学校运营与市场结构进行了分析,并通过问卷形式调查了沿线国家服务对象对国际学校的主要意愿、期望以及疑虑等。报告从市场风险评估、跨境宣传、减轻就学压力、多元教育以及建设师资力量等方面为国际学校海外办学提供参考,并从国家政策支持、认证与监管等角度提出建议。
CCG副主任兼秘书长苗绿博士表示,自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来,中国的国际人才培养与引进虽然已经实现了长足发展,但相比国际教育强国,我们在培养与吸引具有全球视野的当代、下一代国际人才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且国际人才的拥有量同中国经济发展需求之间,还有巨大鸿沟。仅凭优厚的政策条件不足以吸引足够的国际人才,还需要考量国家本身的软实力,而开展海外国际教育本身就是国家增强软实力的绝佳途径。中国的国际话语权的获得途径,需要以国际教育为依托,以海外的中国国际学校为载体。本报告的发布,旨在通过研究分析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国际学校的发展状况和问题症结所在,并探索解决方案,以帮助沿线国家,尤其是其中大量中国劳务人员的国家解决基础教育严重不足等问题,并且为中国国际学校走出去,培养了解中国的国际人才,加强民心相通,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以下为《中国国际学校蓝皮书(2017):“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战略报告》的部分要点: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对中国国际学校需求量大
全球化智库(CCG)与南南国际教育智库研究院发布《中国国际学校蓝皮书(2017):“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战略报告》显示,中国的国际学校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和江浙等发达地区,对民办国际学校的需求和接受度也更高。而中国国内的国际学校不但数量庞大,而且受到国际广泛认可的优质国际学校也不在少数。但是,随着中国企业大规模的走出去,外派人员对国际学校的需求量逐年递增,此外,常驻所在国的第三国公民对海外国际学校有着同样的需求。同时,鉴于国际学校在传播母国文化、服务母国外交政策、经济发展战略等方面的扩展功能,正是中国与本地区国家分享国际教育发展成果、加深各国民众“民心相通”最为契合的载体。但是,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学校发展概况中可以看到,优质国际教育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其他国家供给严重不均,沿线地区对国际学校尤其是中国的国际学校仍然存在大量需求。
中国国际学校走出去可借鉴英美加等国家的战略与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在世界国际教育市场占据巨大优势的国家,对开拓海外市尝发展海外国际学校经验丰富。这些国家海外国际学校的发展现状、资金来源、办学模式,尤其与之相关的国际教育战略,都对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学校有借鉴意义。报告选取了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在海外办学有着丰富经验的国家,通过介绍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国家海外国际学校发展情况、教育体系、国家政策等,以期为中国国际学校走出去提供借鉴。
报告指出,英国以完备审查体系保持英国国际教育吸引力;美国则以海外学校办事处、海外学校咨询理事会与区域教育协会“三体资助”力促海外学校发展;加拿大则是把国际学校发展纳入国际教育战略助力“引才”。当然,这与英美加三国大量公民生活在海外有很大关系。同时,这三国的教育战略都不约而同地强调国际教育输出,支持与发展海外国际学校。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国内的经济发展与繁荣、提升国家竞争力。并且可以看到,这三国在2010年之后都出台了完整的、与国际学校强相关的国际教育战略。
中国国际学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空间巨大
报告通过对“典型国家”--沙特阿拉伯、越南、阿联酋、马来西亚、缅甸和印度这六个来自东南亚、南亚及中东,覆盖了“一带一路”的重点区域的国际学校运营与市场结构的分析得出结论,尽管这六个国家都有一定数量的国际学校,但由于同中国及其他人口输出大国越来越密切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市场对具有中国元素的国际教育仍处于需求大于供给的状态。并且这些国家教育体制有较大提升空间,优质国际学校和任课教师资源不足。因此,中国国际学校在这些国家将有较大发展空间。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受访者对子女在本地区国际学校就读意愿较强
全球化智库(CCG)与南南国际教育智库研究院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国际学校服务对象开展了开创性的联合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作的中方外派人员与当地华人。其中,半数以上受访者为中方雇员;九成受访者接受过高等教育,且年收入低于50万;七成受访者育有1-2名子女。
问卷调查结果的显示,仅1/3的受访者子女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习,其中8成以上就读国际学校,而在子女没有就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校的受访者中,有47%的人有意愿让子女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就读,但因为客观因素限制而没能实现。此外,不了解政策、安全局势、孩子意愿以及教育资源较弱是子女未在本地区学习的主要原因,当地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状况影响对这一结果影响不大。而选择(或计划)让孩子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学校就读(的首要目的是为体验多元文化,拓宽国际视野,其次则是为增强孩子未来职业竞争力。所在地区的国际学校宣传效果不佳对无论是否选择(或计划)就读国际学校的受访者来讲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由于其中有两成受访者的子女求学计划与本地区相关,可见本地区对外派人员家长及其子女仍有吸引力,因此加强宣传与引导,对国际学校发掘潜在服务对象很有帮助。
报告建议:国际学校可从市场风险评估、跨境宣传、多元教育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加强建设,更好地“走出去”
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市场风险评估。对于有意向在本地区开设国际学校的机构而言,对当地市场的全方位评估是重中之重。一方面,结合自身情况,通过前期评估,选择在一定时期内最合适的市场以及商业模式。另一方面,针对评估发现的潜在运营风险,形成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安排资源调度。
拓展跨境宣传,找寻新途径。针对国际学校对目标群体的宣传不足、信息普遍不对称的现象,意欲“走出去”的中国学校,核心问题在于发掘潜在服务对象,形成有效的沟通。
各方协同合作,扩大生源,减轻就学压力。从受访者收入调查结果可以看到,以中国政府派出机构、国企、民企在内的九成家庭年收入仍在50万以下。过高的学费标准,对这部分家庭而言,负担不校教中国在本地区创办国际学校敲可以抓住“互联网+教育”,将部分课程通过网络远程的形式传授,降低教学场地、师资的成本,从而降低学费水平。
设置灵活开放的课程,契合多元教育需求。为适应本地区中国外派人员与当地华人华侨的需求,中国的国际学校课程设置应当注重“民族化”与“国际化”相结合。国际学校应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及时规划、调整,开设实现不同教育目的的课程。学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开设符合不同语言与文化环境的特色课程。学校还需根据不同学段学生,采取循序渐进的个性化教学,设置动态分层课程,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
彰显学校特色,建设学校文化缓解摩擦。国际学校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在于,在鼓励多元文化共通共融的前提下倡导主流文化价值观,强化师生对理念与价值观的认同,培养学生跨文化理解、交流与交往的能力,从而形成独树一帜的办学理念和路径。将国际教育理念融入到国际学校文化之中,提升学生对中国与当地文化的理解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会接纳和尊重不同文化和民族的风俗习惯,意识到共担国际使命与责任的重要性。
强化教师制度管理,注重师资力量建设。外籍教师与本土教师存在的差异性与流动性,会使国际学校付出高昂的成本维持师资的品质与稳定性。学校可在外教入职培训中引入任教国家的教育体制、学校背景、教学理念等相关内容,在入职之后定期强化培训,并对教师表现进行考核。本土教师,应积极进行授课训练。中方教师则囿于已有教学模式,学校可以广泛开展教师教育,并为其提供走出校门。
建立内外结合的评估体系。未来进入本地区的中国学校,需要主动建立内外结合的评估方式。内部评价突出学校的自主性。学校可按照国际学校办学标准,从低层向高层逐级递交内部质量评价报告,班主任根据学生课堂及课下表现,教学情况形成总结性报告,提交学校督导部,综合整个年级提交给学校高层领导,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统筹规划,及时查补教学、管理各环节的不足。外部评价则由学校外部成员对学校进行评价。
报告建议:国家从战略层面给以支持 加强相关服务与认证、监管
家长谨慎择校,强化家庭教育,主动参与学校管理。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多未成年,作为学生的家长和监护人,需要为子女全方面筹划。首先,本地区多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异于国内。家长需要了解意向国家国际学校的教育理念、政策法规,全面、充分地了解教育环境,多方考量。其次,在选择国际学校的同时,着重考察办学理念是否与预期契合,明确目标学校招生要求、师资力量,依据孩子的适应能力选择合适的文化倾向与特色课外活动的课程体系。再次,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主动问询孩子近况,以免因不适应导致生理及心理问题。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疏导或治疗。最后,成立家长委员会,以制度或章程的形式稳固,定期召开委员大会,支持学校工作,加强家长之间的联络,形成三方教育合力。家长在工作之余应多给予孩子关心和陪伴,坚持亲子阅读,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受教育氛围。
中央战略方针政策的支持:中央可以将中国国际学校“走出去”战略与“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中国人才赴外学习等政策结合起来,将其纳入人才国际化的政策框架内。组建以中国国际学校为载体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教育合作协调部门,协调处理外交部、教育部、商务部、公安部等部门需要通力协作的事宜。
相关部门的资金与服务支持:作为中国国际学校“走出去”的主要服务群体,外交、外事部门的全力支持与配合最为重要。首先,及时统计外派人员子女的教育需求,搭建信息平台;第二,由外交部牵头设立本地区国际学校发展基金,以当地实际情况对中国国际学校给予不同形式的支持;第三,通过本地区中国大使馆、领事馆向外派人员与当地社会进行中国国际学校、国际教育理念与特色的宣传,扩大国际学校潜在服务对象范围;第四,经过评估、认证或招标后,可以与部分教育机构合作,开设专门的中国国际学校或将其列入中国外事部门“推荐国际学校”名单;第五,加强义务教育、中考高考与国际学校课程体系的衔接,建立学分转化体系,保证外派人员子女回到国内后能够正常完成学业;第六,公安部可与外交部合作,对中国国际学校包括外籍人员在内的学生、教师提供出入境、签证政策的便利。
认证与监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民办国际学校,可以更高效地适应于市朝运作模式,但办学质量仍需保障。因此,民办中国国际学校的认证与监管显得尤为重要。2017年9月出台的新《民办教育促进法》为国际学校的准入、服务质量、退出等方面设置了管理标准,但该法仅针对中国国内的民办教育。教育部仍可参考该法,以不同性质民办学校的评价标准、办学许可证制度和年检制度,实施非强制性国际学校认证。认证组织由本地区教育专家团队或专业评审机构与国内教育部门通力合作。
关于全球化智库(CCG)
全球化智库(CCG)是领先的国际化智库,致力于中国的全球化战略、全球治理、人才国际化和企业国际化等领域的研究。CCG总部位于北京,在国内外有近10个分支机构或海外代表处,目前拥有全职智库研究和专业人员近百人。CCG是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全国人才理论研究基地,中联部“一带一路”智库联盟理事单位,并被国家授予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资质。在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球智库报告2016》中,CCG位列全球顶级智库综合排名第111位,并在多个单项榜单中位列中国智库第一。在光明日报与南京大学联合发布的《中国智库发展评价报告》、中国科学院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联合发布的《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2016)》中,CCG均位列中国社会智库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