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晚间,凯恩股份伴随着平安夜的到来,递交了一份详尽的交易所问询函回复答卷。公告就交易所对其并购重组中控制权、标的资产优质及业绩对赌可行性等要点问题做了深入详解。从回复内容看,凯恩股份以“严苛”的条件门槛加固了控制权,并且披露,标的资产今年1-11月未经审计利润1.17亿元,2017年对赌已基本完成。
今年下半年,准备深度切入新能源领域的凯恩股份向卓能新能源伸出了橄榄枝,先是准备以27亿元收购其全部股份,后最新调整为以24亿元拿下其87.58%股权。
值得注意的是,与收购方案同时抛出的,还有一份《盈利预测补偿协议》(俗称“对赌协议”)。根据协议,2017年至2019年,卓能股份净利润分别不能低于1.4亿元、2亿元、2.4亿元以及2.8亿元,否则,原股东需要以股份或者现金进行补偿。
事实上,从上述最新披露的内容看,截至2017年11月份,卓能新能源实现净利润1.17亿元,占承诺数字比重84.26%,差距不大,但似乎还有一点点。不过,2017年11月,卓能新能源单月净利润为2327.24万元,若以此计算,2017年对赌已基本胜券在握。
看准技术实力 布局逻辑清晰
根据国金证券研究报告,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保持年均40%以上的高速增长;梳理行业公司,近三年营收复合增长率也在50%上下,以这些数字进行对比,想要分别实现1.4亿元、2亿元、2.4亿元、2.8亿元的目标并不算难,甚至还为原材料上涨、售价下降、行业波动等留下了一些转圜的余地。
且倘若将时间线继续拉长,会发现一个更加明显的现象。
2013年至2016年,卓能新能源净利润分别为15.3万元、390万元、3781万元及3686万元;2017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则为4155.82万元;截至2017年11月份,净利润达到1.17亿元。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清晰看到,得益于技术的支撑与市场的广阔,卓能新能源发展堪称迅速,虽然受累于行业性风波,2016年势头有所放缓,但在行业正本清源之后,又旋即恢复了高速增长,并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除了趋势上的指数增长外,实际订单上,2017年以来,公司新增江苏维科新能源、河南锂想动力等优质客户,且成功成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直接供应商。由此可以预见,至少在最近数年,卓能新能源保持高速增长状态基本不成问题。
另外,被凯恩股份收购后的卓能新能源,将继续保持业务经营上的独立性。这意味着,在可以继续发挥原有管理、生产优势的基础上,凯恩股份还能为卓能构建更加灵活、便捷、广阔的融资渠道,为其产品工艺的不断改进,产能的持续扩张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虽然凯恩股份的主业为特种纸业,但其早在2009年就对动力电池行业有所涉猎,布局过镍氢电池,虽然对之的运营不算成功,也在近期对该业务进行了剥离,但无疑帮助其积累了大量电池行业经营的经验与渠道。
因此,对于卓能新能源的收购,凯恩股份也是通过两步完成——先是在2017年2月,以4500万元的价格认购了其2.1427%的股份;如今,准备再度收购87.58%股权。如此安排,给双方留下了充足的了解、磨合时间,亦为如今的进一步携手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纵观凯恩股份在新能源领域的落子布局,以及对卓能新能源的选择与收购,可以感觉到这家公司对行业的发展有着比较清晰的认知,无论是对趋势的把握上还是对时间点的选择上都处于一种不轻易冒进,但看准之后又敢于果断出手的状态。
大势所趋,新能源市场扬帆正起
经历过诞生初期的飞速扩张,很多人都对新能源的前景有了初步的认知;但近几年发生的骗补事件以及日渐明晰的补贴退坡趋势,又使得不少投资者甚至局内人出现了困惑,不能准确把握住行业的脉搏。
实际上,野蛮、无序的发展只会对行业的根基造成破坏,正本清源之后,反而会迎来真正有效、可持续的爆发式增长。
在这一过程中,自然会有很多企业被淘汰,但最终留下来的,恰恰是有着鲤跃龙门、成长为业内巨头潜力的真正优质公司。
也正是准确地看到了这一点,对新能源领域一直保持高度关注且有所涉猎的凯恩股份,选择了强势出手,准备一举拿下技术能力强劲的卓能新能源,意欲在强势到来的广阔新能源市场中,开辟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首先,来看看新能源行业的总体趋势。
2017年,以英、法、德为首的欧洲主要国家相继宣布,预计在2040年左右禁止燃油车的出售,美国加州也传出了类似消息,至于我国,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亦有表示,“我国已启动传统燃油车停产停售时间表研究”。
虽然都只是大概的思路,尚没有强制性的时间表,但世界多国政府如此密集且明确的表态,充分说明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燃油车已经是一种世界性共识。
其次,就具体政策而言,从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的引导十分明显。
燃油车方面,今年下半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陆续出台的《关于完善汽车投资项目管理的意见》、《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管理办法》,从生产、运行等各个方面对传统燃油车的发展做出了限制。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对新能源汽车的鼓励。例如国务院此前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整体需求量约为117.99Gwh,而中国产业网给出的数据则更高,达到143Gwh;相比之下,2016年国内锂动力电池企业出货量合计为30.5Gwh,市场增长空间巨大。
上图来自中国产业信息网
再者,从市场角度观察,最近数年,包括通用、大众、比亚迪、吉利在内的一系列国内外行业巨头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砸下了重金,A股公司凯恩股份同样在今年下半年抛出收购公告,拟以24亿元将锂电池新秀卓能股份87.58%股权收入囊中。
这一系列的动作,也正如汉德工业促进资本主席蔡洪平在“财经·三亚”论坛上所提及的,全世界汽车业所有的领军者都在做电动车,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到来。
补贴退去,技术才是核心竞争力
从宏观趋势来看,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正劲,却还有一件事情时刻挑动着市场的神经,让很多人心中的石头难以完全放下——补贴退坡。
自2017年开始,新能源汽车补贴的退坡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由此,很多人担心未来的退补会不会加剧,进而会不会使得一大批企业死去。
实事求是地讲,这两个担心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即补贴会退坡,很多企业会倒下,但这恰恰是行业由无序走向成熟;由野蛮发展走向可持续增长的必经之路。
正如那句被许多人挂在嘴边的言论,“退潮之后,方知谁在裸泳”,在这一过程中,淘汰的必然是能力不足,缺乏竞争力,甚至只为骗取补贴、捞一把就走的玩家,那些掌握了核心技术,真正想把产业做好的公司,反而会迎来发展最好的窗口期。
一个近在眼前的例子,就是锂电池行业中三元电池命运的变化。
简单而言,锂电池主要可以细分为锰酸锂、磷酸铁锂、三元材料三种,相比于另外两者,三元材料能量密度高,发展潜力巨大,但成本也相对更高,且稳定性、安全性更不容易把控。
因此,在行业发展初期,生产企业鱼龙混杂,安全指标错综复杂,导致三元材料电池安全事故频出,国家不得不对其进行过一段时间的禁用。
不过,也正是利用这一机会,对三元材料价值有着清晰了解,同时具备足够技术、资金实力的公司继续研究,并在2017年初三元材料解禁时,成功甩开其它竞争对手一大截。
在这些坚持者中,既有着大名鼎鼎的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公司,也有着近年来眼光准确,发展迅速的后起之秀卓能股份。
2017年1月9日,卓能新能源50亿安时三元动力电池二标项目产品下线之时,距离解禁不过十天,这意味着产品尚在禁用期时,公司依旧在大力推动扩产,显然,敢于做出如此举动,一定对行业有着深刻的理解与自信。
实际上,卓能新能源的确是一家有着明显技术基因的企业。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黄延新、副总裁黄国文都为化学专业出身,在锂电池行业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研发团队中,还有多位来自三星等国际知名企业的技术人才。
并且,锂电池的制作工艺复杂、设备精密度高,对员工的熟练度和技术性非常高。而卓能新能源生产制造、技术品质管理人员均有十余年行业从业经验,对锂电池的生产技术工艺具有较好的把握,使得公司产品稳定性、可靠性较强;且使用的设备为国内率先使用韩国进口的全自动化生产线厂家,先进性与三星,松下相当。
正因如此,这家成立于2011年的新企业,比之诸多行业老大哥皆毫不逊色。技术指标上,2017年6月,卓能股份成功发布中国第一款高密度18650电池,容量达到3350mAh,拥有了可以直接与外国品牌争夺市场的能力;与此同时,截至2017年7月31日,工信部发布第七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卓能股份共计配套26款三元电池新能源汽车。
上图来自起点研究
市场占比上,根据第三方机构起点研究数据,2016年卓能股份锂电池产值进入全球TOP20,而在2017年1至11月,公司已经实现营业收入15.9亿元,上述排名在今年显 然还会发生新的变化。
当然,战略、战术上的张弛有序,又最终能否给凯恩股份带来想要的结果还不能妄下定论,毕竟行业竞争日渐激烈,市锄会稍纵即逝,谁都有可能笑到最后,谁也都有可能半路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