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知情人士称,兰生集团与东浩集团的合并不是简单的“1+1”,上海市对重组后的新集团寄予厚望,希望该集团扩展新的业务领域。
上海国资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意见即将出台。据了解,实施分类监管将被写入改革意见。
一名国资专家近日称,国企分类,对于企业而言,将决定这家企业的资源调配,甚至发展前景;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分类监管,可以为上海国企重组提供方向和空间。
上海国企将分为三类
事实上,国企分类监管的提法并不新鲜。
此前的11月21日,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楚序平接受国资委官方微博“国资小新”访谈时就曾提出,国务院国资委将根据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分三类进行监管:一是公用类企业,指主要承担生活服务的公用事业企业;二是保障类企业,指占有国家特殊资源、承担必要的国民经济发展保障和国家安全责任的企业;三是商业类企业,指处于充分竞争性领域的企业。
而上海市国资委对国企的分类思路,与上述分类方法一脉相承,又略有不同。
根据消息人士提供的信息,最初上海市国资委讨论的分法是:竞争类、功能类和保障类企业。经过多次讨论,最后将保障类企业,改称为“公共服务类企业”。具体来说:
一、竞争类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兼顾社会效益。这类企业以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华谊(集团)公司为代表。
二、功能类企业,以完成政府重大专项或战略任务为主,兼顾经济效益。这主要是一些政府平台公司,如负责上海迪士尼开发的上海申迪(集团)有限公司,负责虹桥枢纽开发的上海申虹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
三、公共服务类企业,以提供公共服务或产品为主要目标,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社会评价。这类企业以地铁、公交、环境、水务类企业为主。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点——在上海国资系统,“分类”的一个现实困境是,国企集团往往跨界运营,定位模糊。
比如上海国盛集团,它既是上海的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之一,旗下又有保障上海蔬菜供应、带有公益性质的上海蔬菜集团。而上海久事公司,旗下既有保障城市交通的上海巴士集团、上海强生集团,又有一批房地产企业。
如何拆分此类国企集团,使之定位清晰,在操作上是个难题。
差异化监管
总经理与党委书记分设
分类之后,如何监管就成了个国资改革的长期母题。
据悉,上海国资委将推进国资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领域集聚,加快调整不符合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要求的产业和行业。
有知情人士称,上海市国资委将对国企实行差异化管理。除了国企收益上缴比例不同,公司治理结构也将有所变化。具体而言:
——竞争类企业,将会按照外部董事占多数的原则,加大外部董事的委派力度,强化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功能。董事长为法定代表人,兼任党委书记,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
——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国有独资企业,总经理为法定代表人,总经理与党委书记分设。
——国有多元企业,董事长为法定代表人,兼任总经理,董事长与党委书记分设。出资人委派监事会主席、外派监事与企业内部监事组成监事会团队,按功能定位确定配置模式。
事实上,在上一轮上海国资人事调整中,上述“划清界限”的思路已有体现。
比如上海久事公司,就是总经理为法定代表人,总经理与党委书记分设,其总经理为张惠民、党委书记为龚德庆,没有董事长。而竞争类企业上海华谊集团,其党委书记、董事长都由刘训峰担任,总裁由秦健担任。
此外,按照上海国资委部署,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将外派财务总监。
推动市朝选人
上海国资改革在人事方面的另一大可能的变化,是市朝选人制度的突破。
有说法称,未来上海市国资委对竞争类企业将充分授权董事会,市朝选聘经理层,加快推行董事会选聘经营层副职制度。在上市公司和董事会运作规范的非上市公司,试点推进董事会选聘经理层正职制度。在市朝程度较高的企业,积极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并逐步落实董事会对经理层的考核管理和薪酬决定权。
2010年9月,上海市曾对外公布,将用两个月左右时间公开选拔局处级领导干部、招聘国企经营管理者。公告显示,上海68家国有企业当时计划公开招聘155名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
不过,有内部人士向早报记者透露,到这轮招聘结束,招聘到合适人才的岗位大概仅有三分之一。
录入编辑:张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