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岳华山的脚下,一个毁田万亩营建的“人工湖”已经日渐清晰。
临近渭河南岸处,在广漠、碧绿的庄稼地的中心地带,陕西省华阴市西北角的两个相隔4公里的矩形人造湖映入眼帘,沿湖风景优美,湖心中央的人工岛和精修的道路相通,引来一些游人的观赏。
这个现占地6042亩的水域,在当地被称为“太华湖”工程,起建于2011年8月27日。华阴市政府为此投资7.6亿元。而后历时近两年,该工程先将两处总面积达6000多亩的耕地挖深两米,然后蓄水。按照设想,在水域东边,还要开挖一个占地面积达6000亩的“人工湖”。
而在华阴市政府口中,这一工程又叫“渭南南山支流应急分洪利用工程”,官方消息称,建成后可拦截三条直接入渭的南山支流24小时强降雨所产生的超标准来水,确保支流不决口,系发挥分洪调蓄作用的水利工程。
而不为人知的是,这个建立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的巨型工程,从一开始就步步越红线,受到诸多质疑。
根据时代周报记者独家获悉,人工湖项目在没有任何来自水利部和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改委政策文件批准的情况下,毁占上万亩基本农田,违规打着“土地流转”旗号坑害农民利益。
另外,按照华阴市的说法,该项目是华阴渭河南山支流应急分洪利用工程。而事实上 ,早在2011年4月,渭南市政府和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海集团” )签订了全称是“华山太华湖统筹城乡生态旅游度假示范区项目”。该计划预计总投资约310亿元,项目总控制面积约80平方公里(约占12万亩) 。
尽管官方宣称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但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所谓的蓄滞洪区的人造湖与一个名为“太华湖”的商业项目建设位置重叠,两者之间有密切关联。
据当地多位民众联名举报,所谓“太华湖”工程实际上是以“应急分洪工程”为名,与作为央企的中海集团合演的一个宣称耗资310亿元的造城梦幻大戏。
“以建设分洪工程的名义发展旅游的扩城计划已尽人皆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当地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坦言。
那么分洪工程是如何瞒天过海演变为中海集团的商业旅游地产.人工湖工程如何曲解土地流转政策违规毁坏万亩良田.时代周报记者带着诸多疑问,历时一周的调查,逐渐厘清隐藏于万亩水泊之下的违规利益链条。
毁1.2万亩良田“造”湖
“这里原来是关中平原最优质的基本农田,现在都淹没到了湖底。”4月13日上午,指着临近村子的长约4公里、宽约0.5公里的一处水体,67岁的董生鑫对时代周报记者介绍说。
董生鑫是华阴市(县级市)五方乡高家村村民,也是3年来不断“联名举报”的发起人。
在水体的中央,一字延伸的是数十个浮出水面的小土包。董生鑫解释说,每个土包是一个机井的井位,水体开挖前,这些机井和配套的管路是耗资200多万元刚刚建成的灌溉系统,还未投入使用就废弃了。
沿着水体西岸的道路行6公里,就到了渭河支流罗敷河的东堤,此处建有一座分洪闸。罗敷河处于枯水期,上述水体的水源正是从这里将罗敷河的来水通过引水渠被注入的。
在该水体的东面三公里处,同样有着一处占地2640亩的巨大的水体,系2013年10月挖成,周围有风景树,中央还建有一个“莲花岛”,水源来自另一渭河支流柳叶河。
董生鑫说,两大水体在开工兴建时,政府派人至少将400多亩即将成熟的玉米用收割机、旋耕机毁掉了。2012年3月,还发生了高家村多位村民为阻止在自家责任田里毁田造湖,被一些身份不明的人打伤砍伤的事件。
部分村民反映,两大水体需要6042亩土地,绝大部分是基本农田,而政府需要从周边近10个村庄的村民手里获取,是利用行政资源强力推动的。多位村民称,庞大的用地均是未经村民同意,由街道办事处和管区出面,以“土地流转”的名义,与村民签订了《土地流转租赁合同》“租用”的,租期30年。每亩地按一年付给失地村民租金为400公斤小麦(折合人民币960元),一次性付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