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联想旗下正式回归中国,摩托罗拉会有怎样的未来?作为一个曾经声名显赫的手机品牌,在联想手中能否再次焕发荣光?
时代周报记者李瀛寰时周特约记者邬昆达发自北京
1月26日,联想和摩托罗拉联合召开了“选择的权力”主题发布会,宣布摩托罗拉移动回归中国。摩托罗拉移动总裁Rick Osterloh宣布在中国市场推出Moto X、Moto X Pro和Moto G三款智能手机。
除了手机产品之外,现场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摩粉,他们的热情超乎想象。有“摩粉”在联想移动业务集团总裁刘军的微博上留言:“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它离开了,但是对于摩粉来说,它从未走远。”
摩托罗拉经历了从谷歌到联想的一系列过程,这次在联想旗下正式回归中国,摩托罗拉会有怎样的未来?作为一个曾经声名显赫的手机品牌,在联想手中能否再次焕发荣光?
摩托罗拉有不死基因?
如同在发布活动上刘军所说,在中国居然有这么多的“摩粉”始终钟爱着Moto,他们对于Moto的产品、Moto技术的了解甚至于超过他和联想员工。
一度以“大哥大”成为未来科技代表的摩托罗拉的确对中国消费者来说,其意义不同于其他品牌。“摩粉”之所以对摩托罗拉一直不离不弃,还在于摩托罗拉独特的文化,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才、任性!
从身世浮沉的角度来看,从当年分拆再到寄居谷歌,再易手联想,有哪个大品牌比摩托罗拉更折腾?从产品业务角度来看,也没有哪家公司像摩托罗拉那样曲折。
历史上,摩托罗拉曾经多次落后于同行。任性而大手笔的铱星项目失败了,摩托罗拉却显得很无所谓:咱不玩卫星了还不成?上世纪90年代从模拟向数字技术发展时,摩托罗拉也曾经转型慢了,落伍了,但几年后就赶超了同行。
一直以来,就有人问这个问题:摩托罗拉身上是否有“不死”基因?
时代周报记者多次去过位于芝加哥的摩托罗拉总部采访、也与摩托罗拉人士多有交流,事实上能感觉到,摩托罗拉之所以“不死”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其多元文化不容小觑,二是其技术研发实力在行业内一直很领先,这些都成为摩托罗拉很难彻底倒下的原因,而且为摩托罗拉调整后的追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旦市场条件具备,就可以形成快速反弹。
沃克咨询分析师王亮认为,摩托罗拉一直有着很深的工程师文化,但V3之后的V8、V9不成功,一个原因就是输在“以技术为导向”,而同一时间的诺基亚,则是以市场为导向。而在安卓起步之初,2009年摩托罗拉的Droid手机能成为“iPhone杀手”,却是因为这一时刻的摩托罗拉已经开始走向了“以用户为导向”。
很明显,一旦思考清楚、调整到位,摩托罗拉积累的研发实力就会显现。在王亮的感觉里,摩托罗拉就好像一个有点“任性”的高手,本来武功独步天下,但就是有点容易迷失。当灵光一现时,随手就会发出大招,以一款产品轰动江湖。但轰动之后,你又找不到他了,下一个惊艳之作不知又得等到何年何月。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任性,才更让人又爱又恨,欲罢不能。
双品牌策略
摩托罗拉这池归发布会的主题是“选择的权力”,强调定制化,尤其是背壳的不同材质,让人们再次看到了摩托罗拉的研发实力。
如同摩托罗拉总部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很多不同材料的设计,有很多墙壁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摩托罗拉工程师对材料的理解和热爱当然更先体现在手机产品上。
这一次,摩托罗拉在材料上的再次点化Moto X系列,Moto X有多种材质、万千色彩的背盖。
如,Moto X所采用的竹子背盖,摩托罗拉的研发人员将优质原竹打碎成纤维,之后再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整合,保证质感和手感的同时,也控制了膨胀系数。而国内有些厂商也在采用竹制等背盖,由于技术的限制,基本都是整块原竹切割而成,无法有效控制膨胀系数。
在具体产品之外,加入联想、回归中国,未来的摩托罗拉将如何发展?
据时代周报记者采访了解,加入联想大家庭后,Moto在营销渠道等方面会有更有力的支援,这同样是对Moto市场竞争力的一个提升。刘军表示,联想最大的优势领域在于运营商市场,但同时联想也在全力向着线上市惩开放市场进军,目前已经取得成功,并在稳步提升之中。
谈到对于Moto回归的市场运作,联想集团副总裁张晖表示,联想在中国市场采劝双品牌”策略,Moto+联想,一个是专注中高端,一个是入门级和消费产品。此外在销售渠道上,其将采用互联网和零售结合的方式。未来Moto产品线在中国将会更多用线上和线下互动的方式来进行销售。包括以前跟联想合作的老渠道合作伙伴和销售零售终端,都会支持和销售联想与Moto的产品。
摩托罗拉移动业务总裁Rick Osterloh对于未来在中国市耻有信心,称摩托罗拉已经成了“挑战者”:“世界各地的手机市场都是竞争非常激烈,中国可能是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之一。市场当中既有挑战的公司,也有常青的公司。我们是以挑战者的姿态回到中国的,我们更像新的公司,而不是已经做了很久的公司。”
Rick还表示,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国市场,摩托罗拉会针对中国市场去考虑定制相关的产品,多数的产品是针对于全球来进行开发,也很有可能为中国定制开发相关的版本。
专利与技术最具价值
事实上,Moto+联想,还需要联想在生产、渠道等多方面能力的配合,让“有才、任性”的摩托罗拉再次焕发新活力。
首先,三星式微,中国市场需要更多高端品牌,联想联手摩托罗拉能否成功冲击高端?从定位上看,联想有意将Moto打造成高端品牌,王亮称,高端定位是对的,但压力非常大。
从S4到S5,三星手机创新乏力已成不争的事实。某种意义上,华为Mate7能在众多国产手机中开始树立初步的知名度,也正说明了市场亟需一个实力手机品牌带给中高端消费者更多好的选择。
就在三星下滑、华为冲击高端之际,曾经在中国消费者中有着深远影响力以及品牌感情的Moto开始回归,这一时机点虽然恰到好处,但毕竟此前联想的手机多集中在中低端领域,如何运作高端品牌,联想还需要经验上的学习。
其次,在产品方面,爆款时代更需要摩托罗拉拿出看家本领。
联想收购Moto完成后,联想获得了超过2000项专利资产,以及摩托罗拉移动品牌和商标组合,同时,摩托罗拉移动的3500名员工和全球50多家运营商的合作关系也将归入联想移动业务集团,由刘军执掌。
摩托罗拉目前还有的3500名员工属于研发的团队,让外界惊艳的智能手表Moto 360就是由他们开发。谈到在产品方面的挑战,刘军认为,Moto设计团队在加入联想之前设计的Moto X、Moto G以及Moto 360均在市场上获得较高的口碑,特别是后者,在未在中国市场正式发售的情况下,Moto 360在中国的激活率超过6%,玩家和极客通过口口相传,自发以各种途径购买了这款产品。
“这充分说明Moto团队有能力设计出在挑剔的极客玩家全体内都口碑较佳的产品,在进入联想之后,最起码可以延续设计出同类产品。”刘军如此强调。
再次,联想的供应链仍需要整合。打造爆款手机已经成为当前手机行业的竞争法宝,此前联想推出的X2以及笋尖S90就是联想打造爆款的试水,刘军称,目前这两款手机的销量来看,基本达到了爆款的要求,同时也磨练了供应链。
如果打造出了爆款手机,但却在供应链环节掉链子,虽然会有“一机难求”的口碑,但供不上货,那只能错失商机。手机新品一款接一款,好产品层出不穷,消费者不会为一款手机等得太久。
整合供应链,正是联想收购摩托罗拉的一大价值所在。如今市场同质化明显,智能设备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在于供应链。
联想模式与别的企业不同,产品方面走重资产模式,自建工厂、生产线,一直坚持自主生产制造,拒绝期货,强化自己的生产、制造及控制能力,端到端地把控整条供应链。
刘军表示,Moto手机的产地是在中国,有一部分是产在天津,另外一部分是在深圳附近,Moto现在的手机跟全球供应的手机是一样的。此外有计划把生产基地搬到武汉,但可能要到今年的下半年。
完成收购摩托罗拉之后,基于供应链的支撑,联想将更加灵活地深入到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甚至于个性化定制之中,一方面完成更多的产品创新,同时也希望能改变好产品“一机难求”的现状。
下一步:冲击苹果
如何借助摩托罗拉打通全球市场?
联想收购摩托罗拉之后,对摩托罗拉的期待很高,希望进一步加速打入国际市场,进一步“追赶直至超越前两名”。
这里所谓的前两名,其实指的就是苹果和三星。
最新的IDC数据表明,联想已经是包括传统个人电脑和平板电脑在内的广义个人电脑领域的全球第一,联想仅用两个季度就完成了两年内赶超苹果的目标。在手机、平板、个人PC等三大领域,苹果与联想是全方位的竞争对手。此际联想、华为等中国企业不断壮大走向国际市场,或自主研发,或大手笔收购,一系列的冲击之下,苹果不得不开始重视中国科技企业:苹果的敌人已经从三星变成联想、华为。
而在海外市场方面,摩托罗拉总裁Rick Osterloh在采访中透露,摩托罗拉移动现在的营收增长非常迅速,达到100%,目前来看,借助摩托罗拉移动,联想集团开始布局海外智能手机市场,在北美、拉美、印度等市场上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收购摩托罗拉更是联想移动战略脱胎换骨的机会,从产品设计、硬件、软件的提升,到营销、国际市场的开拓,这是联想手机冲剌顶峰的关键一步。
摩托罗拉回归中国、走向全球之际,想必联想已经准备就绪。只有在研发、产品、供应链以及海外市场四大领域实现全面整合,并强化优势,摩托罗拉品牌的再次出发,才不是难事。
当前,消费市场的成熟,外界环境的变化,让中国科技企业既面临机遇,也处于转折关头。中国企业如何强大自身实力、冲击全球科技产业顶峰?
这不仅是联想的重任,也是中国科技企业国际化实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