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中国20年,日立电梯也迎来了销量突破50万台的历史时刻。作为全球电梯制造产业的巨头,日立电梯的观点清晰且坚定,即让冷冰冰的钢铁盒子更有温度,并为高速发展的中国城市带来安全可靠的电梯解决方案。
水本真治,日立(中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日立电梯(中国)总裁。 时代周报记者温斯婷发自广州
43秒。
这是日立电梯从大厦1层穿越至95层,全长共440米所需的时间。高达1200米/分(20米/秒)的速度刷新了全球超高速电梯提升速度的纪录,而这一“世界最高速”电梯技术已为“广州第一高楼”—530米高的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所采用。
作为全球电梯制造产业的巨头,日立电梯的观点清晰且坚定,即让冷冰冰的钢铁盒子更有温度,并为高速发展的中国城市带来安全可靠的电梯解决方案。
深耕中国20年,日立电梯也迎来了销量突破50万台的历史时刻。在此之后,日立电梯下一个十年的战略走向必将作用于其在中国蓝图的构建。而作为日立电梯在全球最重要的一极,中国市场也毫无疑问会影响日立电梯乃至整个日立集团全球版图的更迭。
“我们是一个中国企业”
当其他跨国企业还在研究如何进行本土化的时候,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日立电梯(中国))则已然将自己作为中国企业来发展了。
背靠电梯研发与制造领域已有逾80年历史的日立集团,创建于1995年的日立电梯(中国)是一家拥有5大网络制造基地、2大部件制造工厂、超过80家营销公司及分公司和1.7万名员工的集团企业。
官方数据显示,2014年,日立电梯总签梯台量达7.5万台,营业收入达到190亿元人民币,签梯台量与营业收入均稳居行业第一,并在日立(中国)集团整体业绩中占据1/3.
“日立电梯在中国的表现,对日立集团来说是一项非常成功的海外事业。它已经成为日立集团在中国的标志和榜样,并在日立全球竞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日立电梯(中国)总裁水本真治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强调道。
2014年4月,会讲一口流利中文的水本真治被任命为日立(中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并于今年开始兼任日立电梯(中国)总裁。这是其职业生涯中第三次来到中国任职。实际上,加入日立集团35年来,水本真治一直从事着和中国市场相关的工作,并在中国生活了16年。
在这位“中国通”看来,想中国市场之所想,做中国市场之所需,是日立电梯在中国的立命之本。这种不同于寻常的本土化策略,最直接的一个体现是,在日立电梯(中国)公司内部,经营团队的中方人员占绝大多数,而中文是首选沟通语言,“开会时带翻译耳机的是日方人员”。
这种在日企中罕见的人事战略,使日立电梯对中国市惩政策有了更好的把握,极大促进了其电梯事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用水本真治的话来说,“虽然我们是合资企业,但也是一个中国企业”。
本土化生产往往是企业实现本土化战略的第一步。早在2012年,日立电梯(中国)就已经基本完成了在全国的生产布局。以广州、上海、天津和成都为据点,日立电梯目前在中国共有5家整梯工厂和电机、日滨2家部件工厂。这个被称为“5+2”的网络制造体系实现了其对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及西部地区的产品制造和服务覆盖。
“提前进行科学的制造布局,能够迅速提升产能及响应速度,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水本真治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得益于地产行业的繁荣发展,电梯需求呈现出爆发性增长,近10年年均增长率高达20%。到2014年为止,中国以年均50万台的市场需求量占全球市场的逾60%,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电梯生产国和消费国。
也正是因为与地产行业的紧密联系,电梯需求的增减对市场的反应极为敏感。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景气回落,电梯需求亦随之放缓。
水本真治对时代周报记者坦言,面对中国市场,日立电梯的挑战之一是如何以单一品牌应对市场的竞争。“一方面我们致力于应对国内摩天大楼的各种技术挑战,另一方面我们同样面临三、四线城市保障房剧烈的价格竞争。虽然在现在非常的经济时期,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越来越残酷,但对于我们来说,除了关注价格外,比价格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能提供更加值得信赖和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从中去寻找出和其他厂商的差异,从而进一步与其他厂商拉开距离。”
但他同时表示,市撤境的严峻并不会使他感到悲观,相反,他认为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意味着机遇,而如何把握市场动态,在这60%中开展日立电梯的事业,才是日立电梯上至管理层下至技术人员所需要思考的。
向服务型企业转型
对于目前的日立电梯而言,要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台量已经不是他们追逐的唯一目标,而未来也将充满更多的可能性。
水本真治相信,高收益的服务型企业正是日立电梯未来的战略方向。“我们希望朝着服务型企业的方向去转型,不再局限于生产制造,而是依托于服务业,让建立在服务业上的电梯事业能走得越来越好。”
随政策而动,是日立电梯决定转型的重要原因。
对中国经济和产业政策颇有研究的水本真治认为,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房地产市场亦受其影响,客户对电梯的采购价格、产品质量、服务质素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一方面市场要求厂家能够更贴近前沿用户,快速提供可满足客户新需求的电梯产品;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电梯市场的成长和成熟,电梯后市唱以维修保养为主导的售后服务商机已经呈现在厂家面前。
为此,水本真治提出了“中国各地富有极强的地域性,要尽量靠近市场建设工厂及维保站”的方针,在全国四大制造区域分别建设了电梯安装及保修作业人员的工程服务中心。截至目前,日立电梯在中国的维保站更超过了700个。
“让工程服务中心靠近制造基地,可以更高效地响应服务,当故障发生的时候可以向各个区域提供更及时、更有实力的工程技术支援,以及售后零部件的配送。”水本真治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国内电梯保有量达到360万台。其中很多使用年限已久,属于早期产品,技术落后,加上保养不到位,存在着安全隐患。据测算,仅2014年我国电梯维护市场规模达到354亿元,预计2015年我国电梯维护市场规模在421亿元。
面对百亿蛋糕,日立电梯(中国)决定先行一步。除了继续研发和推出更多适合中国市场的电梯产品外,日立电梯已经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服务当中,发力维保事业是日立电梯的既定战略,“电梯改造和旧楼加装电梯将是新的利润增长点”。
实际上,自2013年开始,日立电梯便已经对电梯维保技术上进行了升级。新梯出厂时均标配了遥监终端,并逐步推进其他在保电梯进入遥监系统。该技术能对电梯运行过程进行监测,并将根据长时间监测所积累的数据,做远程诊断或预防性维修。据透露,在遥监终端之外,未来日立电梯将推出更多新型的维保产品。
尽管向服务型企业转型已是铁板钉钉,但水本真治也坦言,要实现这一目标无法一蹴而就。按照相关法规颁布的《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正常使用的电梯每月至少要维保两次,人工费、耗材费等加起来,一台电梯每月正常的基础维保费用应该是300-500元。
截至2014年,全国有生产电梯许可证的企业共600多家。有意思的是,根据中国电梯协会数据显示,与国内600多家电梯生产企业相对应,国内目前维保企业有7000多家。而有些维保公司为了抢占市场,往往出现低价竞争的局面。这也直接导致了国内大量电梯制造商的维保率只有30%-40%,甚至更低。
实际上,在电梯业内一直存在着“三分制造,七分维护”的说法。但今年以来,各地电梯伤人事故频发,却暴露出了电梯行业日常维护和管理的缺失。
“虽然原厂维保的价格相比普通维保公司的略高,但维保并不仅仅是维修,原厂维保还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性价比更高的星级服务。”水本真治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随着消费者对电梯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对我们电梯企业来说,如何把服务做到差异化,让物业公司或者直接业主能体验到服务的增值部分,是我们接下来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