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讯网讯 “中国自主品牌市场格局较为分散,未来二三线城市将成为自主品牌市场主要增长点来源”。在元征科技发布的《2015年中国乘用车使用状况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中如此指出。因为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集中度较低,未来将在二三线城市展开“混战”。
通过《白皮书》中所列举数据可以看出,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集中度较低,没有出现巨头垄断态势。其中,自主品牌前四位的比亚迪
、奇瑞、长安和吉利合计占比只有市场的40%,自主品牌前十排名累计占比只有67%。《白皮书》指出,虽然自主品牌在市场整体占比不多,但随着一线向二三线地区迁移,自主品牌的比例逐渐提高,合资品牌比例逐渐降低,自主品牌将在二三线城市表现出更强的市场生命力。
另外,《白皮书》还从品牌、车龄、排量、地域、质量、故障六个维度详细解读了中国乘用车市场的发展趋势。
从品牌角度,《白皮书》指出,合资品牌的市场集中度要远高于自主品牌,并认为该现象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
从车龄角度,中国乘用车平均年龄在3.3年,这标志着汽车后市场的崛起,而三线城市平均车龄3.2年,低于全国平均值,反映出了汽车新车市场重心的转移。
从排量角度,排量适中的中端车仍是市场主流。此外,高级、中高级车在故障发生上也表现更为频繁,随着汽车与环境、汽车与社会冲突加深,大排量车占比会越来越低。
从地域角度,中国乘用车市场呈现一线向二三线转移的趋势,城市区域呈现出明显的品牌偏好。合资品牌占据一线城市,而二三线城市将成为自主品牌的争夺地。
从质量角度,自主品牌乘用车整体质量要差于合资品牌,存在一些非典型的“小毛病”,超过3年车龄的乘用车质量问题激增,这也将促进汽车后市场的兴起。
最后从故障角度,自主品牌的故障发生率要高于合资品牌,自主品牌的车身系统以及某些非典型故障发生远高于盒子品牌,质量还需有针对性不断改善提高,关注更多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