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动支付成为中国社会现象,并开始向海外渗透之时,其产业链上的各路“极客”也开始为业界发声。
12月15日,中国“二维码之父”,意锐新创公司创始人、CEO王越在北京的一场媒体典礼上表示:无现金支付的趋势不可逆转,这不但在中国社会发生,也是中国业界推动全球支付升级进化的机会。
“二维码支付这几年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事实,证明无现金社会是全球大势所趋,不可逆转。”王越说,在中国的移动支付巨人,譬如微信支付、支付宝等走出国门以后,业界更应加强线下移动支付的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升级,推动中国移动支付在全球的领先地位。
王越是在南方周末2017年度盛典上发表该观点的。《南方周末》是中国最知名的新闻媒体之一,以反映社会变革著称。南方周末已刊登多篇关于中国无现金社会的报道,并在12月15日宣布王越为南方周末年度先锋人物。
二维码支付在中国的爆发曾遭遇政策面的短暂叫停。2014年3月,央行发布通知暂停二维码线下支付业务,后于2016年正式放开。目前,包括中国银联等传统金融机构也从2016年底大举推出二维码支付,杀入原本由互联网巨头把持的二维码线下扫码支付市常
王越说,线下二维码支付的发展使得全产业链急速放大。王越是世界上最早从事移动二维码研究的工程师,并被媒体称为中国“二维码之父”,并曾开发了中国第一个中国国家二维码标准(汉信码)。
意锐数据显示,其二维码扫码支付产品从2014年开始投放,目前服务于中国各家主流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商,设备覆盖了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包括新疆86个县级以上城镇,远至喀什。这显示了中国移动支付的极高的普及程度与渗透率。
在中国内地,在互联网业界的带动下,线下扫码支付的渗透和竞争愈趋激烈,公交、学校等更多场景的开发,对线下产业链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分析认为,目前支付在线下的终端竞争的激烈程度,可以与当年的O2O大战相提并论。
这种激烈竞争带来的一个结果,是中国业界在国际竞赛中的暂时领先。今年下半年,中国移动支付的发展受到国际的广泛关注,并与高铁、共享单车、网购一起并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
根据艾瑞咨询(iResearch)统计,2016 年中国的第三方移动支付规模至少扩大了两倍,达到38 万亿人民币(约合5.5 万亿美元)。英国《金融时报》认为,“中国在新经济和尖端技术上取得的成功让中国人有理由感到骄傲。”
事实上,在中国内地之外,无现金社会正在成为热门的话题。上月,香港研究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四成受访者预计香港将在10年内进入“无现金社会”。对于香港要成为“无现金社会”需要多长时间,最多受访者表示少于10年(38%)。
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走出去”已成各方共识。在不久前举行的“2017第六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指出,中国支付技术和标准成功“出海”,二维码标准开始在东南亚部分国家授权使用,积极鼓励银联、支付宝、财付通的业务延伸到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移动支付,尤其二维码支付走向全球的过程,也是把中国领先的移动支付技术与商业理念向全世界推广的过程。”王越对记者说。“其中既是机会又有挑战。一方面,像非洲、东南亚这样的发展中地区,可以跳过西方发达国家的信用卡阶段,弯道超车,直接跳进移动支付;另一方面,海外的线下环境千差万别万别,业界应加强线下移动支付的技术研发与产业链升级,应对全球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支付升级并非中国企业们的专利。在3个月前,硅谷巨头谷歌在印度的移动发布了Tez,一款移动支付软件,此举意味着谷歌也正式加入了印度、乃至南亚市场的无线支付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