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由清华五道口《清华金融评论》主办的数字普惠金融论坛在清华大学隆重举办。本次论坛以“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创新发展”为主题,汇聚了监管机构、学界专家、业界权威和商界领袖,打造了一个深入解读政策、分享数字普惠金融实践经验的平台。
但是什么是普惠金融呢?普惠金融和大家有什么关系呢?今天,就由普惠金融的领导者,法汇贷平台的CEO张风亮来给大家详解一下。
“普惠金融”第一次正式写入党的决议,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谓普惠金融,就是能够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主要任务就是让列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农户、贫困人群及小微企业,能及时有效地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
这一概念是由联合国在2005年正式提出来的。但其核心理念最早可追溯到15世纪罗马教会设立的当铺;到了上世纪70年代,现代意义上的小额信贷逐渐形成,尤其是孟加拉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的成功试验,掀起了小额信贷的全球化浪潮;进入新世纪,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推广,一个更具平等、开放、便利、草根性的普惠金融体系逐步形成。
如果单单这样讲普惠金融,很容易给人们一个单一的“扶贫”的感觉。确实,“扶贫”是普惠金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全部。普惠金融是以扶贫为目的,为广大的中低收入群体提供储蓄、保险、信贷和信托等金融产品和服务,为那些难以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却又具有一定得收入来源和偿付能力的群体提供金融服务。
正如尤努斯教授提出,信贷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因为金融服务就如同人们的经济氧气一样,系生存之根本。普惠金融,正式一种在传统正规金融体系之外发展起来的一种金融方式。
许多人对于普惠金融有一些误区,了解不够全面,对此,张风亮纠正了一些比较容易产生的误区:
1、我们刚刚开始提出普惠金融概念的时候,很多人往往会认为普惠金融是一种便宜的金融,现在大家这种观念开始转变。其实,普惠的“惠”不是优惠、便宜的概念,而是覆盖度更广、恩惠度更广的概念。
2、客户的金融需求不应限于贷款,还应该包括存款、支付结算、保险、投资等等各类金融需求。过往我们谈普通金融的时候,其实大部分我们是在谈信贷、贷款服务。但是真正的普惠金融还包括上述讲到的许多理财服务。从这一点上,从信贷到微金融服务,其实我们还往前再扩展了一步,把能力提升、产品升级也作为普惠金融的一部分。
3、普惠金融公平对待所有客户,不仅仅是需要扶贫帮助的人。普惠金融的真实含义是要对所有客户进行金融服务,而这些金融服务应该是在每一个人有金融需求时,能够以合适的价格享受到及时的、有尊严的、方便的、高质量的金融服务,而不是仅仅面对生活贫困、低收入人群的金融服务。
但是,当我们要向每一个人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的时候,难点恰恰是在这些低收入人群,特别是那些生活在偏远地区的人群,因而大家就把普惠金融往往狭隘地理解为扶贫金融。所以,很多人一提到普惠金融就会联想到扶贫。
4、有些人往往认为普惠金融,就要以低廉、甚至免费的的价格来提供金融服务,但是实际上这是不妥当的想法。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实践来看,如果想要对低收入人群进行金融服务,首先金融机构自身在财务上就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如果完全依赖捐赠和施舍,这是难以持续的。以合格的价格提供金融服务,是要维持金融服务机构财务上的可持续性。
5、最后就是理念的问题,普惠金融本质上并不是单单的政府扶贫,它不同于政策性金融,也有别于普遍服务。普惠金融既要履行社会责任,又要遵循商业可持续的原则。
事实上,在普惠金融模式下实现商业可持续是世界性难题。对于国内许多金融机构来说,在践行普惠金融的道路上,都多多少少遇到过覆盖率低、专业人士不足、风控成本高、信息采集难等问题。但是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不断成熟,这些问题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突出表现在“三农”和中小微企业享受的金融服务覆盖面、渗透率和便利性都在不断提高。以法汇贷为例,作为三农普惠金融领域的领导者,利用覆盖全国各县、镇的运营中心,2年多来服务了数千名农户、农企,帮助他们完成了生产经营的升级以及周转资金的需求。
如今,普惠金融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金融意识和消费习惯,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当下,人们的理财意识也越来越高,很多人喜欢投资市场上低门槛、收益高的各类金融理财产品。毫无疑问,普惠金融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