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驾驶舱至少留两人
来源:图片报 作者:佚名 2015-03-29 09:05:29
中金在线微博微信加关注
扫描二维码
关注
中金在线微信
法国检察官日前通报了德国之翼客机坠机事件令人震惊的进展——航班的副驾驶安德烈亚斯·卢比茨“故意”摧毁飞机,最终导致飞机上的15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德国媒体昨日更报道,该副驾驶家中搜出多张病假条,德国检方称其可能隐瞒了抑郁症病情。在如此令人震惊的悲剧面前,大家不禁要问类似事件是否能够避免?而目前飞行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又是否得到足够重视呢?
法国检察官之所以言辞确凿地指控副驾驶卢比茨,关键是因为他们找到了飞机驾驶舱的“驾驶舱语音记录器”,其中记录的语言信息显示,在飞行期间的某个时刻,正驾驶帕特里克可能因去洗手间而离开驾驶舱,但当他返回时轻敲驾驶舱门,而“卢比茨没有回应”,接着帕特里克更大力撞门,试图把门撞开,但没有成功。
检方认为,直到飞机撞山的最后一刻,副驾驶员依然是清醒的。检方的证据是,当时副驾驶员的呼吸一直平稳正常,这是判断他在飞机撞击时依然活着的主因。
《法兰克福汇报》指出,卢比茨在汉莎飞行学校学习时,曾于6年前请长假一次,事后他告诉一位女同学,自己是抑郁症发作而被迫休息。
德国《图片报》昨日报道,多名德国检察官说,警方在搜查卢比茨住处时找到多张病假条,医生建议的请假日期包含4U9525航班坠毁当天,检方据此判断,这名副驾驶隐瞒了病情。
德国检方发言人拉尔夫·赫伦布吕克在一份声明中说,警方在搜查两处房屋时找到一些病假条和医疗档案,从多张被撕碎的病假条看,医生建议的休息日期包含24日即空难当天。赫伦布吕克说:“初步推断他向公司和同事隐瞒病情。”
副驾驶曾被医生建议休息
昨天,首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授杨凤池在个人认证微博上紧急呼吁:航空管理部门对于飞行员的心理健康必须提到重要的工作日程上来,必须加强心理测评与心理健康维护。
实际上在今年3月,民航局就在2015年度民航飞行院校招收飞行学生体检鉴定中,统一实施心理健康评定。
吸取德国之翼坠机事件的教训,中国民用航空局昨天紧急要求各航空公司在飞行途中驾驶舱内必须保持两人或以上,以防患于未然。
对于只有两名飞行员配置的单通道飞机,民航局要求,如因工作需要或者生理需要其中一人必须离开驾驶舱时,舱内必须再同时增加另一名机组成员,包括乘务员或者安全员,以保持舱内互相监督,防止类似事件发生。实际上,早在去年马航370事故后,民航局就着手规定,要求驾驶舱内必须留有最少飞行员的人数。与此同时,民航局还在积极研究驾驶舱从内部封闭时,紧急情形下可从外部强制打开的机制。
记者了解到,昨天有航空公司向飞行人员发出提示,要求切实加强驾驶舱管理工作,开展安全警示教育,如果驾驶舱仅有2名驾驶员执勤,当一名在执勤岗位的驾驶员因为工作或生理原因需要离开驾驶舱时,应指定1名不在执勤岗位的驾驶员或客舱乘务员进入驾驶舱,直至该驾驶员返回。
中国飞行员招新要测评心理
调查称副驾驶比机长更焦虑
今年3月,某航空公司一飞行员妻子微博举报称,某空客A330副驾驶飞行员,2010年开始精神异常,辗转多家医院问诊。但在其患病期间,仍从事航班飞行任务,影响飞行安全。3月9日晚,该航空公司官微回复称,该网络举报信息不实,经过第三方鉴定,被举报飞行员无任何精神异常现象。
另一家航空公司的飞行员高先生表示,虽然该事件可能仅仅是一起个人婚姻家庭纠纷的个案,但是其涉及的飞行安全问题还是值得探讨,对于情绪发生不稳定的飞行员,在一段时间内最好停飞,但是有些人的心理问题别人是很难发现的,“平时能不能飞,主要靠个人感觉,但是如果自己觉得情绪或身体状况不佳,是可以向公司打报告申请不飞的。”
“我们飞行员之间有时会相互开玩笑,请善待副驾驶”,一家航空公司的机长昨天这样告诉记者,据其介绍,航空公司对飞行员会进行定期体检,一般40岁以下一年一次,40岁以上一年两次,这种体检未必能及时发现心理健康的问题。目前航空公司开辟的航线越来越多,在旺季时飞行员的飞行任务比较重,长时间飞行、饮食不规律、黑白颠倒地工作、睡眠质量不高等等因素,让飞行员容易疲劳、精神压力大。
据国内学者一项对1123名飞行员的调查显示,飞行员中神经衰弱是常见疾病,神经衰弱的患病率为10.2%。焦虑症、抑郁症也是飞行员常见心理疾病,国外飞行员焦虑性神经症的发病率为5%。民航飞行员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国内一般成人,并且副驾驶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机长。
业内:
飞行员管理细则
已经严控驾驶舱
1982年2月9日,一位有心理障碍的日本航空飞行员驾驶的飞机坠毁在东京湾,造成24人丧生。在“9·11”事件之后,各国民航都加强了对航空从业人员的背景调查和职业培训,将反恐防线前移。中国民航局在法规上有明确的进入驾驶舱的人员的规定。记者向航空业内人士了解到,为了保证飞行安全,航空公司对飞行员已经有很多安全管理的细则:
驾驶舱的飞行机组人员数量不能少于两人,以防止因为一个飞行员失能或者爆发心理疾病造成不可控制的事故,如果是飞行8小时以上的国际远程长航线,一般配双机组,飞行员数量可能会达到四人,轮班工作和休息。
同一架飞机上的正副驾驶,通常飞行期间的餐食是不一样的,最大限度防止食物中毒等意外事件。假如飞行员在飞机上万不得已要吃同样的餐食,进餐时间间隔也要相差一小时以上。
飞行员在飞行前10个小时,是严格规定不能喝酒,比地面上开车查醉驾还严格。
执行航班任务时,飞行员在进入和离开驾驶舱时,对驾驶舱内和驾驶舱外安全防护和保障的程序和方法有严格规定,外人是禁止进入飞机驾驶舱的。
专家:心理健康筛查
应扩大到机组
据了解,在去年马航MH370事件发生7个月后,民航局出台了有关飞行员心理疾病的咨询通告,以民航规章的高度开始重视飞行人员的心理问题。爱飞行航空俱乐部董事长、资深机长陈建国表示,从航空安全的角度来说,乘务员和安全员或者空警也是航空运行的主要参与者,其职责在安全的飞行中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当航空安全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时,都会引发安全事故,所以对于心理疾病的筛查和监控应该扩大到乘务员和安全员。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专家也建议,建议航空公司定期对飞行员及家属开展压力管理、人际沟通、工作与家庭平衡、职业发展等多个领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通过长期“精神按摩”的方式提高飞行员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航空公司的运行安全。通过搜集每次压力测试结果建立飞行员心理档案,通过心理档案对飞行员分类划分、分组指导。
偶然性风险不易彻底消除
漏洞:人工转自动驾驶后易出安全隐患
当飞机刚刚爬升至万米平飞高度,两名驾驶员在经历一系列的紧张人工操控之后,转入可以由自动驾驶仪沿导航点自动驾驶平飞的阶段。这时恰恰暴露了一个漏洞:按飞行惯例,飞机进入平飞阶段后,飞行员可以放松一下,可以有一名飞行员离开机舱,上厕所或冲咖啡。这就让犯罪者有机可乘——把驾驶舱舱门锁上,然后对要求再度进入驾驶舱的同伴置之不理,这就可以为所欲为了。虽然这次事故非常偶然,但消除其风险则颇有难度。
解决思路1:让驾驶舱门可从外面打开
困难:乘客中有恐怖分子怎么办
目前绝大部分的民航飞机,其驾驶舱和乘客座舱之间有一道门隔开。2001年“9·11”恐怖袭击后,全球的航空公司普遍加固了这道门,只有驾驶员从门内才可将其打开。有舆论指出,为防范驾驶员的自杀举动,驾驶舱的门必须要确保能从外部打开。但是美国《大西洋月刊》资深撰稿人、有飞行员执照的法洛斯指出,一旦能从外面打开驾驶舱,乘客中有潜在恐怖分子,其危险性并不比失控机师差,因此机舱门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解决思路2:在驾驶舱增加人手
困难:机组人员“凑数”有局限性
在获悉副驾驶卢比茨蓄意坠机导致空难后,国际上多家航空公司在第一时间修改了驾驶舱人员规定。加拿大政府宣布要求,所有航空公司在一名飞行员离开驾驶舱时,另外一名机组成员必须进入驾驶舱直至飞行员返回,任何时候驾驶舱必须有2名以上人员。不过,法洛斯在《大西洋月刊》上撰文指出,类似“凑数”的举措实际效果可能有限,由于机组人员并不具备飞行能力,也就是说机师真要操纵坠机,在驾驶舱的机组人员也很可能束手无策。
解决思路3:改革飞行员心理测试
困难:心理测试结果难防突然起意
专业人士指出,现有的飞行员选拔方法大约50多种,这些选拔使用学术成绩、性格类型、学习模式、身体素质、动作技能,、面试等甄别飞行人才,但少有采纳心理健康,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缺乏有效的心理健康测试,而且心理健康是动态的,临时的心理测试结果并不意味着长期有效。
解决思路4:危急时让地面遥控飞机
困难:担心黑客入侵飞机操纵系统
不少媒体指出现有的技术能够实现地面对民航飞机的远程操作,这个技术就是波音公司2006年研制的“不间断自动驾驶系统”。该系统一旦启动,飞行员将失去对飞机的控制,该系统还能让商用客机降落在预先设定好的地点。如果有图谋不轨的飞行员企图控制飞机,那么该系统可以通过机上感应器启动,地面塔台也可以通过卫星远距离操作飞机降落。然而,尽管这项发明已获得美国专利,但一直无法投入实际运用。因为网络黑客也可能实现对飞机的远程操纵,这样的危害性显而易见。
好消息!还在为选择留学院校而苦恼吗?还在为复杂的移民申请流程而心烦吗?818出国网微信号汇聚最新的出国资讯,提供便捷的移民留学项目查询和免费权威的专家评估,为你的出国之路添能加油!
微信关注方法:1、扫描左侧二维码:2、搜索“818出国网”(chuguo818)关注818出国网微信。
- 名博
-
指南针:七连阳又有何妨 少爷:首战告捷有重大启示
彬哥:六连阳后防止回调 李君壮:连续上攻高抛低吸
- 推荐
-
牛熊:周四的热点直播
指南针:周四操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