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说,金电联行通过独创的数据量化和分析算法,利用云数据挖掘和云信用计算等技术,提供创新的无抵押的信用贷款和实时量化的风险监管服务。《经理人》粗略统计,截止到今年4月中,金电联行已成功为100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超过50亿的无抵押贷款服务,单笔最高贷款额6800万,7-28天完成贷款,至今没有出现一笔不良。
熬过极为艰苦到逐见曙光的8年,范晓忻和他创办的金电联行,正在中国完成一件史无前例的事情,是一次从0到1的颠覆式创新。这件事情的成功,对银行和中小企业,对政府和各类机构,价值和意义都非常重大,而金电联行,也开创了一个规模巨大的蓝海市场。
今年3月底,一家做实木地板出口的OEM企业老板找到笔者诉苦,他们刚接到一笔海外订单,因为资金周转吃紧,还有450万的原材料和设备款一直没有到位,尽管这些年经营一直不错,但当地银行贷款政策不断收紧,救急的资金成了他最头痛的问题,也是企业发展中的一大硬伤。

类似这家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过去几年中,范晓忻每天都会遇到。“中小企业融资是个老话题和大难题,但并不是融资无门,是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金电联行(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晓忻说。一直以来,银行都是充当典当行的角色,没有值钱的抵押和担保,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拿到贷款。
一位银行高管向《经理人》表示:“都说银行嫌贫爱富,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其实,如果有很好的手段评估和量化中小企业的信用和风险,我们也愿意为它们贷款。”范晓忻对传统银行一直心存敬意,“在金融服务中,大家的分工和角色不同,传统金融机构必须控制好风险,它们如果出问题,影响面太大了。”
因此,清华出身的范晓忻创办金电联行,来填补这个空白。简单说,金电联行通过独创的数据量化和分析算法,利用云数据挖掘和云信用计算等技术,提供创新的无抵押的信用贷款和实时量化的风险监管服务。《经理人》粗略统计,截止到今年4月中,金电联行已成功为100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超过50亿的无抵押贷款服务,单笔最高贷款额6800万,7-28天完成贷款,至今没有出现一笔不良。
在范晓忻看来,企业长期经营积累的数据和痕迹,通过模型分析和大数据挖掘,都可以找到它们之间的关联性,能客观体现企业的经营和信用情况,数据变成了企业的无形资产。一年多之前,他就提出“数据资产化”理念,“数据就像原油,不经过加工的就是垃圾,什么也做不了,经过清洗和分析,就会变成财富,成为工业的基础和催化剂。”
除了在微观层面帮助中小企业融资外,很多地方政府和经济开发区也找到金电联行合作,对宏观的区域经济进行量化分析。“政府掌握大量详细的企业数据,包括水、电、纳税等等,通过量化分析,可以反映地方经济走势,可以给企业健康和信用状况做全方面体检。”范晓忻说。在他的设想中,金电联行的定位,就如同电脑的CPU,让数据量化、可视化,让数据会说话、有价值,成为资产和引擎,来驱动行业、企业、社会管理。
大数据+N的价值
8年,间接激活超过5000亿中小企业产值,破解融资难、融资贵

金电联行位于北京的总部,刚刚装修后焕然一新,过去两年,金电联行陆续在上海和天津成立了分公司,整个团队不断扩张,却依然忙不过来,范晓忻的工作安排都是按小时来规划,越来越多的企业、银行、政府,主动找上门希望合作。
当近两年大数据金融崛起,互联网+被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逐渐提升的媒体曝光率,使范晓忻和金电联行成为追捧的对象,这在早年创业时,范晓忻想都不敢想。
到目前为止,与金电联行合作的银行有30多家,包括民生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广发银行、平安银行等。通过金电联行大数据金融模式独有的三大创新,不断为中小企业提供纯信用贷款。据范晓忻介绍,金电联行扶持的中小企业,年营业额一般在2000万-20亿元,一般无抵押授信额度在500万左右,占年营业额的5-10%。《经理人》粗略计算,金电联行间接激活的中小企业产值超过了5000亿元。
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数据的力量和价值不断彰显。“我们2010年做的第一单纯信用贷款,就有1500万,第二单是2000万,银行的这些贷款均是不需任何抵押和担保的,完全依靠大数据计算出的企业信用数据来支撑,可见数据的力量多么的强大。”范晓忻说。
在中国,信用体系缺失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没有信用体系,但不等于没有信用。范晓忻在国内接触过非常多的优质中小企业,但它们的信用没有被量化,无法被查询。因此金融机构难以获得量化后的企业信用,计算其信用的对等金额。而金电联行破解了这个难题,搭起了中小企业和银行对接的桥梁。
目前,金电联行扶持的中小企业,有汽车零配件企业、大型商超、文化控股公司、科技型企业等。对于这些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范晓忻在公司内定了一条铁律和红线——年化要控制在10%以内。一位中小企业主向《经理人》表示:“这个成本已经非常低了,我们通过民间拆借,做到15%-20%都很平常,融资渠道有限时,再贵的成本都得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