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X发布后,“刷脸”的段子火了,诸如闺蜜刷开老公手机,一抬脸刷走一个亿,卸了妆怎么办……虽然调侃意味居多,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段子大都将人脸识别技术归结于安全、支付和手机解锁三个层面。在段子手们的助推下,人脸识别正在被安全和解锁“绑架“,将人们带入对人脸识别技术认知的误区:一方面习惯于将人脸识别与指纹识别划等号,即主要是解锁功能。另一方面将关注焦点落在了安全性上,这一技术给手机操控带来的体验改变却被忽略。
别用解锁和支付“绑架”人脸识别
这里首先要说明下人脸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指的是通过比较人脸的视觉特征信息从而进行身份鉴别的技术,既属于图像识别,也属于生物特征识别,是人工智能领域一项典型的细分技术应用。实际上,“刷脸”并不新鲜。此前,人脸识别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金融、教育、安防等领域,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存量市常在智慧城市方面,人脸识别技术已应用到智能家居、智慧社区管理等领域。很多家电品牌在研发使用人脸识别的智能化家电;一些高档社区用人脸识别对社区居民身份进行识别。在金融、证券等业务领域,工行等各大银行机构的部分网点也已采用了人脸识别技术,嵌入到银行业务流程中。根据国海证券研究所行业报告研究院的研究显示,人脸识别主要应用领域市场规模,公安领域16亿以上、交通领域50亿以上,金融领域百亿级别、教育领域百亿级别。
而人脸识别在手机中的应用则从2014年开始,谷歌Android、阿里YunOS及苹果iOS陆续支持人脸识别技术,只不过因为识别速度等原因并没有引起重视。直到2015年,IT和通信产业盛会CEBIT(汉诺威展会)上,马云当众演示Smile to Pay扫脸技术,手机刷脸广泛进入到人们视线。今年则迎来了手机人脸识别的大爆发:7月,主打人脸识别的国产手机国美GOME S1在广州发布;一个多月之后,苹果X发布;据悉,小米和vivo等也已经或者即将推出相应产品。预计未来,手机人脸识别将成为智能机的标配。
别用安全“绑架”人脸识别
目前人脸识别在手机中的应用主要是解锁,因此安全性被过多强调,这反而抹杀了人脸识别技术的真正意义:便捷、高效。
几乎所有从业者都认为,“非接触”是人脸识别区别于指纹识别的一大优势,既是便利性上的提升,同时也是最自然的一种解锁方式。尤其相对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的局限性。例如指纹识别要求手指要尽可能干净、不能有油渍、汗渍;虹膜识别则对使用者角度要求很高,用户体验并不友好。
除手机解锁外,人脸识别技术在其他功能拓展上也在不断延伸。举两个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你是否纠结过微信消息在锁屏界面上显示、隐私可能暴露的问题,但如果以“收到一条微信消息”显示,又不能高效率的查看信息。同样的场景,还有在来电、来短信等方面。你是否纠结过将银行、微信、相册等私密性较强的应用单独加密,安全性增强的同时使用效率却严重降低了。
以上两种用户体验上的痛点,就在国美GOME S1上得到了解决,它的人脸识别除了可以解锁外,还实现了信息、来电显示加密、APP加密、专属空间加密等功能。
从功能上来说,这些技术并不算超前,此前也有部分手机通过密码加密、指纹加密等形式实现。但从实际体验来说,打开加密APP时如果需要再次输入指纹或密码,几乎会打消你加密的一切欲望,因为实在太繁琐了。而人脸识别的速度足够高,用户无需增加任何操作、只需按照现有的交互方式点开加密APP,人脸识别会在系统中默认执行,实现了高效率与安全的完美结合。
人类互相认识的最直接最自然的方式就是通过记住人脸的各种属性和各种姿态,比如我认识你,并不是通过指纹、虹膜或者互相交换密码。那么一部智能的机器也应该用同样的方式认识、了解一个人,并为人所用,这样才最接近人类的自然属性。所以,这些改变人们日常使用和操作习惯的功能才是人脸识别之于手机的真正意义。
任何新技术的出现,人们总是带着怀疑的目光,这本身并无问题。回想2013年指纹识别在手机中应用时同样被质疑,最经典的调侃莫过于乳头解锁。但是我们寄希望于新科技到来产生的变革与积极作用,能够为人类实现更好的生活而服务,而这也是人类坚持创新、进步的最大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