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垄断的贴现市场 不断升级的转贴现模式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佚名 2016-08-10 08:50:02
中金在线微博
关注
被异化的转贴现
“转贴现市场的玩法比贴现复杂的多。因为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腾挪信贷规模,还可以赚取利差,这些年,同业之间创新了很多玩法,一种模式一旦被监管卡壳,另一种马上就出来。”谈到转贴现,张总如此感慨。
在2011年~2014年间,票据转贴现帮助银行“销规模”最流行的手法是,商业银行通过“包养”村镇银行和农信社,通过买断、卖断和回购等腾挪信贷规模。
很多银行将村镇银行、农信社作为主要交易对手,当银行信贷规模超标时,先将票据卖断给农信社,再从农信社逆回购买入票据,利用农信社会计入账的灰色地带,该笔交易计入“买入返售”科目,不再“进表”,在回购到期后,银行再从农信社买入票据托收,这笔票据对应的信贷规模凭空消失。
张总对本报记者说:“这一前一后,村镇银行和农信社都被商业银行所包围,根本无法得知商业银行与谁做的交易。这就是所谓的‘包养’村镇银行一说。”
据张总介绍,有些地处偏远的村镇银行和农信社,由于“天高皇帝远”,监管没有经济发达地区严格,其被“包养”的程度令人咂舌:村镇银行或农信社与票据中介合作,只需要配合中介盖章和在转贴行开立同业账户,并将同业账户公章和同业账户给票据中介使用,甚至将营业执照拿给票据中介配合去开户,以及伪造公章专供票据中介使用,每年“躺着挣钱”。
这些村镇银行和农信社与票据中介,以两种方式合作:一是不论交易金额,一年以两三百万元的固定价格,将同业账户、同业户公章、营业执照租给票据中介使用和操作;二是按照交易金额抽成,交易额越大,获得的抽成越多。
“不过,随着监管的围堵,‘包养’村镇银行和农信社的模式两年前基本已经被业内淘汰。”上述银行票据人士对本报记者说。
被滥用的同业户和过桥行为
所谓同业账户是指,不同银行之间在办理同城票据交换、异地转账结算、资金拆借等项业务中,为了记载、反映和清算相互发生的资金往来关系所设置的账户。不过,近几年,同业户却被异化成帮助银行腾挪规模的工具,成了转贴现一种创新的违规模式。
一家银行在另一家银行开一个同业账户,账户性质与企业账户完全一样,但操作上,资金并不是打到银行在央行开立的基本户上,而是进入银行的内部账户,由此,交易可以绕开央行的大额支付系统,资金流向大都无从监控。
“大部分银行是不能将资金打到同业户的,只有少部分小城商行、农商行等可以打到同业账户,而且,基本是中介在用同业户。”张总说。
除了同业户,过桥行也是帮助腾挪信贷的主力。大银行不认可小银行的信用,所以很多小的农商行、农信社和村镇银行等无法成为大银行的交易对手,于是过桥行就出现了,由于它与大银行和小银行都互为交易对手,充当两者之间的衔接通道,赚取利差和通道费,因为交易量大,一年下来收益颇为可观。
在一些QQ群里,经常看到票据中介这样报价:“国股百万以上2.7%+40,城商百万以上2.9%+40。”意思是,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100万元以上的银票,利率2.7%;城商行100万元以上银票,利率2.9%。“而+40就是指40元/10万的通道费,即不论期限长短,每10万统一支付40元的通道成本。”张总解释说。
受监管政策影响,票据回购业务萎缩,买断、卖断和回购这一模式如今已逐渐变为通过资管计划来腾挪规模。因不占用信贷规模,票据资管计划成了银行票据结构调整的新方向。近期,许多银行也增加了票据资管计划。
共 2 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 名博
-
指南针:七连阳又有何妨 少爷:首战告捷有重大启示
彬哥:六连阳后防止回调 李君壮:连续上攻高抛低吸
- 推荐
-
牛熊:周四的热点直播
指南针:周四操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