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怎么改革?
《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近期政策面消息增强供给侧改革加速预期,钢铁行业特性决定渐进式去产能仍是主旋律。
人民日报1月4日发布权威访谈《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章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就是完成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必然会带来一些冲击,而且这些冲击很可能会从经济领域延伸到社会领域。但必须尽快处置‘僵尸企业’,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整体提升。当然,应当注意,处置‘僵尸企业’,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对破产企业尽量实行‘安乐死’。要高度重视、全力做好职工安置工作,防范引发社会风险。”除了《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期有关供给侧改革的类似消息也是频出不穷,此处不再赘述。
供给侧改革概念生成于宏观经济面临结构性转型的当口,与此同时,四降一升(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结构性问题突出。此时,产能过剩这个结构性矛盾若得不到解决,工业品价格就无法拥有长期上涨动力,工业企业效益就无法提升,经济增长也就难以持续。因此,供给侧改革的急迫性,叠加消息面密集宣传,将有力增强包括钢铁行业在内的各个产能过剩行业供给侧改革加速预期。
不过,钢铁行业的特性有可能致使改革在执行过程中遇到阻力,加速预期无法有效落地,渐进式去产能仍将大概率为常态。
首先,钢铁行业特性将使得产能退出内生性缓慢,因为行业重资产的特点,决定了其产能投放节奏是快速规模化的上台阶模式,而一旦工业化需求开始出现拐点,过剩产能往往会大幅超过实际需求。2015年末,我国停减产高炉年化产能达到1.62亿吨,其中3877万吨永久关停,4835万吨可能在春节后复产,7254万吨视情况而定;简单假设视情况而定的部分有50%的为永久关停,则永久关停的总产能为7504万吨。虽然2015年产能净减少量较多,但与当前钢铁产能过剩量相比,叠加考虑未来新增产能、原有产能复产以及未定情况,产能退出显然不可能做到一蹴而就,渐进式稳妥推进仍是主基调。
表3:2015年末,我国停减产高炉年化产能达到1.62亿吨
资料来源:中联钢,长江证券研究部
图5:2015年末,3877万吨产能永久关停,但相对于11亿吨产能、8亿吨产量,其影响有限
资料来源:中联钢,长江证券研究部
表4:2015年新增产能630万吨(不包括产能置换和搬迁),2016年预计新增产能1310万吨
资料来源:中联钢,长江证券研究部
其次,供给侧改革所带来的钢企减产及去产能,所考量的并不简单只是现金成本,其背后还隐含着就业、税收、债务等一系列隐形成本,涉及成本往往超出纸面估计,新闻曝出的钢企员工讨薪跳楼事件即是这种潜在成本的极端现实写像。总之,无论是钢铁行业自身特性还是改革触及到的巨大社会成本,都决定了改革往往是个渐进的稳妥过程,其力度大小会视所处环境变化而调整,如果加速过度,调整力度过大,钢价因此而快速上涨,减产甚至停产的产能卷土重来并不无可能。唯有稳妥的渐进式去产能方可避免此种反复现象出现。
表5:钢铁工业在工业产值、就业占比和增值税方面贡献都很大,去产能社会成本高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长江证券研究部